伦理网站_欧美gvfreevideosxxxx_男女激烈动图_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省級引領《山東省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規劃(2020-2030年)》 詳細全文及分類!(二)

2.提升重特大事故災害緊急醫學處置能力。


  (1)緊急醫療救治網絡。優化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布局,依托綜合性和專科醫院建設7-8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區域中心,構建緊急醫學救援網絡,提高綜合類、燒傷類、中毒類、核輻射類、骨科類等傷病救治能力。


  (2)院前急救與轉運救治。加強省院前急救管理中心建設,統籌全省醫療急救資源,構建科學高效的全省院前急救體系。實施院前急救機構裝備標準化建設,組織開展重特大突發事件應急救治,實現各類重大災害事故2小時緊急醫學救援目標。優化巨災和極端條件下的現場緊急醫學救援力量裝備配置方案,強化遠程投送能力和保障能力,打造立體化緊急救援網絡。


  (3)現場緊急處置。分類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醫務人員、急救設備、檢驗檢測設備、醫療器械、藥品試劑等資源配置方案,實現功能的模塊化、單元化。完善國家移動突發中毒事件衛生應急處置中心(山東)、省級中毒類、核輻射類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功能,增強引領帶動能力,提升救治能力。


  3.提升災后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1)災后疾病防控。健全災后疫情分析研判和風險評估機制,科學制定公共衛生策略,提升災后衛生防疫工作水平。加強災后衛生健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


  (2)災后心理衛生服務。將災后心理健康治療納入救災工作體系,加強心理支持和精神衛生干預,開展受災人群心理應激救援工作,確保重大災難后有需求的受災人群獲得心理救助服務。


  (3)災后醫療康復。建立醫學康復、社會康復和家庭康復相結合的綜合康復體系,加快康復大學和康復醫學學科專業建設,培養康復專門人才,增強患者康復能力。


  (六)完善應急運輸保障體系。


  構建立體化應急運輸網絡,強化設施維護和搶通搶險能力,提升應急運輸保障韌性,建立交通運輸緊急調用補償機制,構建功能完善、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平戰一體化的交通運輸保障體系,實現人員、物資運輸省內相鄰各市1小時通達,省內各市間3小時通達。


  1.構建立體化應急運輸網絡。


  (1)應急運輸網絡。統籌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型物流基地和交通樞紐能力,加強交通運輸與生產儲備有效銜接,分區分級分類引導生產、倉儲、運力向物流樞紐集中。


  (2)“最先和最后一公里”保障。充分發揮物流企業大數據服務優勢,實現基礎數據的互聯互通,實現重要物資流轉和配送不斷鏈,確保應急物資運輸“最先和最后一公里”暢通高效。


  (3)應急運輸服務保障。大力發展大車隊運營、掛車租賃共享、高鐵快運、電商快遞班列、長途接駁甩掛、無車承運、多式聯運等新模式新業態,提高應急物資運輸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


  (4)人員應急疏散。整合現有客運資源,利用城市公共汽車、車輛技術等級為一級的營運客車,建立應急疏散車隊,完善指揮調度聯絡和協調機制,確保受困、遇阻人員快速撤離。


  2.提升應急運輸保障韌性。


  (1)公路運輸應急保障。加大公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加強路網、橋隧等重點設施監測預警,及時消除公路安全隱患,提升關鍵基礎設施應急保障能力。加強公路運輸應急保障隊伍建設,依托有實力的運輸企業,每市組建2-3支道路運輸應急保障隊伍。提升阻斷路橋快速恢復暢通能力,組建省級交通工程搶險救援隊伍,每市組建1-2支交通工程搶險救援隊伍。


  (2)鐵路運輸應急保障。強化鐵路安全運行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提高列車應急運輸裝備能力,加強鐵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設,提高自然災害對鐵路運行安全影響評估分析能力,提升鐵路線路、橋梁阻斷搶通能力。

圖片.png

3)航空運輸應急保障。完善機場、跑道、塔臺等基礎設施建設,預留應急保障機位,拓寬航班編組機位容量,增強航空應急運輸保障隊伍力量,加強巨災情景下機場起降能力評估,建立應急空域緊急避讓機制,強化應急空域航空管制,為航空應急運輸提供保障。

圖片.png

3.完善應急運輸協調機制。


  (1)應急運輸調度平臺。全面歸集路網、倉儲、運力、需求等基礎數據,編制應急運輸聯絡圖,提高應急運輸調度信息化水平,確保應急運輸調度便捷高效。


  (2)應急運輸儲備調運。按照“一份資源、多方使用”的原則,建立政府統一規劃、企業積極參與、救援給予補償的交通運輸儲備調用機制,確保交通運輸保障資源在戰時能夠快速高效遂行應急保障任務。


  (3)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完善公路、水運、鐵路、民航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實行各類應急物資、生活物資、重點生產物資、醫護及救援人員戰時優先編組、緊急投送,免費通行、優先放行,確保應急運輸高效暢通。


  (4)應急運輸保障預案。根據水、陸、空等運輸部門工作職責,制定運輸保障工作預案,明確部門職責分工,暢通溝通聯系渠道,為應急物資快速調運提供科學、合理、有效保障。


  (七)完善應急通信保障體系。


  建設空天地一體、各行業應急通信網絡相融合,全域覆蓋、全程貫通、公專互備、韌性抗毀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為應急救援指揮提供統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1.構建綜合應急通信保障網絡。


  (1)綜合應急通信保障。強化指揮信息網、衛星通信網、無線通信網、電子政務網和互聯網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功能,保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和任何災情下至少一種通信方式暢通。


  (2)指揮信息網。建設面向指揮決策部門、應急救援隊伍等特定用戶的信息網絡,為監測預警、應急指揮、現場救援、音視頻傳輸、大數據分析等提供信息通道。


  (3)衛星通信網。整合北斗導航衛星、天通通信衛星、高通量衛星等通信資源,拓展利用北斗導航系統,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自主可控的應急衛星通信網。

圖片.png

(4)無線通信網。建設以4G/5G為主的公用移動通信網絡和以數字集群、無線寬帶網、無線自組網及短波通信等為主的專用網絡,采用“公專互補、寬窄融合、固移結合”的多維組網形態,科學合理統籌配置通信資源,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語音、圖像、視頻、數據的高速傳輸、時間校對和位置服務等各類需求。


  (5)電子政務網。提高電子政務外網的接入帶寬,滿足政府各部門業務專網轉移到電子政務外網的需求。加快電子政務內網向縣鄉級延伸,提高電子政務內網承載和處理涉密信息能力。


  (6)互聯網。加強互聯網應急保障承載能力建設,完善互聯網在企業風險管控、公眾信息服務和政府監管等領域的支持和服務功能。


  2.提升應急通信應用能力。


  (1)應急通信裝備。全面改造升級公網應急通信裝備,實現終端便攜化、車輛輕型化、傳輸無線化、指揮平臺機動化。利用5G或下一代通信網絡,擴展全省天空地全時全域的公網覆蓋。提高公共安全熱點場所4G/5G應急基站車的配比,推廣無人機基站和小型化基站的應用。加強公網與各大專網及數字集群的語音通話互聯互通建設。


  (2)公網保障能力。加快省、市兩級應急通信基地建設,配備必要的場地、車輛、裝備、專業人員,儲備必要的保障器材,進一步提升區域通信網絡保障能力。


  (3)特殊場景應急通信保障。推動通信終端向智能化、模塊化、便攜化發展,補齊單兵通信設備短板,提高海上搜救、森林滅火等日常通信盲區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強新技術、新業務在應急通信中的應用,保證在地下空間、化工事故現場、地質災害現場等信號屏蔽嚴重區域快速建立前方通信樞紐,滿足突發事件應急救援處置通信保障要求。


  3.健全應急通信網絡保障機制。  


  (1)應急通信協作機制。建立重大災害事故現場通信協作機制,通信運營商與應急救援隊伍建立應急通信協作機制,遇有重大災害事故,遂行出動、協同作戰,保障現場通信暢通和指揮調度網專線快速接入。


  (2)應急通信保障隊伍。加強聯動協調和備勤備戰業務協同,開展跨行業隊伍的聯合訓練演練,檢驗實戰中各通信要素實時運行情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巨災情況下通信網絡故障快速預測預判、快速修復。


  (3)應急通信保障設施。加強應急通信供電設備、配套設施、備品備件、裝備物資等建設和管理,提高現場持續通信保障能力。推動先進通信手段與傳統通信手段有機結合,發揮簡易通信手段在應急處置中的重要輔助作用。


  (4)應急通信網絡安全。提高通信網絡安全防護能力,保障通信網絡安全暢通,防范網絡攻擊,堵塞安全漏洞,避免發生大面積網絡癱瘓事件。通過雙設備、雙鏈路備份冗余等手段,強化事關民生民安關鍵網絡的安全保障。


  (八)完善應急科技裝備保障體系。


  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研創新基地、應急裝備產業基地和工程平臺建設,開展基礎理論研究、技術攻關和應急救援裝備研發、生產及應用,加強社會化技術服務,提高我省應急保障科技裝備水平。


  1.提升應急科技保障能力。


  (1)學科建設。優化公共安全領域教學科研力量布局,加強安全工程、海洋工程、采礦工程、石油工程、水利工程等相關學科建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培養應急管理復合型人才。加強與國內外頂尖院校合作,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建成一批國內領先的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培養一批拔尖人才。


  (2)科研基地。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基地,積極推動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集中開展風險評估與預防技術、監測預警預測技術、應急處置與救援技術、綜合保障技術等研究。


圖片.png


(3)成果推廣。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激勵政策,將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技術轉移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2.提升應急裝備保障能力。


  (1)裝備產能保障。增強關鍵應急裝備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優勢骨干企業,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協同,促進應急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2)專用救援裝備。重點提升大型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鉆孔、快速搜救、航空救援等應急裝備生產供給能力,加強專用救援裝備配備,提高建(構)筑物廢墟救援、礦難救援、危險化學品應急、工程搶險、海上溢油和海上大規模人員遇險等突發事件救援裝備水平。


  (3)通用應急裝備。發展突發事件現場保障和生命救護等方面的通用應急裝備,加大無人機、救援機器人、現場指揮調度應急終端、預警信息發布終端等全方位、多樣化的智慧裝備配置,推動一批自主研發的應急技術裝備投入使用,實現通用應急裝備“一專多能”,提升通用應急裝備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4)個體防護裝備。推動應急產品消費觀念轉變,科學引領生產經營單位、家庭、個人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研發和生產逃生、避險、防護、自救互救等方面的應急防護產品,大力普及個人應急防護裝備。


  3.提升應急科技社會化服務水平。


  (1)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中小微企業委托購買技術服務,有序擴大服務市場需求。建立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實現服務需求和供給資源的共享對接。培育多元化服務主體,發展壯大服務力量,提升綜合服務支撐能力。


  (2)社會化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培訓教育、安全評價、檢驗檢測、隱患排查等技術服務,推進風險監測、應急救援、災情評估、生活救助等社會化服務。構建保險機構參與公共安全新模式,發展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災害民生綜合保險等保險服務。


  (3)社會化服務管理。加快機構資質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技術服務標準,建立全過程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公示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自治自律,嚴格執法監管。


  (九)提高基層基礎應急保障能力。

  

堅持依法治理,堅持改革創新,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公共安全文化素質,進一步整合基層應急資源,增強基層基礎應急保障能力。


  1.完善應急管理法規標準體系。


  (1)法規制度。開展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相關立法工作,加大應急管理普法、執法力度,推行安全生產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相互銜接、運行高效的應急管理法規制度體系。


  (2)標準體系。制定應急管理地方標準立項計劃,加強風險防控、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處置、社會防控、應急物資、調查評估等標準的起草、審查、實施和監督執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主動參與相關應急管理標準制定。


  (3)預案體系。完善覆蓋全災種、各行業、多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桌面推演和實戰化、常態化應急演練。各級政府制定社會應急演練計劃,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演練。高危行業企業、人員密集場所經營單位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其他企業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應急演練。強化應急預案評估修訂,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2.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1)統一規劃設計。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頂層設計,堅持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堅持需求引領、集約共享,強化保障措施和指導督促,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發展,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信息技術應用。加快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在應急領域廣泛應用,增強信息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提升應急管理核心能力。


  (3)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圍繞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決策支持和政務管理五大業務域,開展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完善立體化信息網絡體系,縱向貫通省市縣鄉四級節點、并延伸至村(社區)和個人,橫向融合各相關部門(單位)、行業領域,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


  3.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質。


  (1)安全文化宣傳教育。開展全方位、常態化的公共安全教育,將應急管理教育培訓持續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訓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加強各級應急管理宣傳教育機構建設,開展應急宣傳教育、安全文化建設等工作,提升應急宣傳的專業化水平。推進公共安全宣傳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等,重點推進公眾現場應急處置和技能培訓,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2)應急科普場館建設。依托培訓基地、科技場館等場地設施,建設功能完善的應急科普基地。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等建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安全體驗教育基地。鼓勵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建設網上科普宣教平臺和應急虛擬體驗館。


  4.加強基層組織體系建設。

  (1)基層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及時在應急救援中建立臨時黨組織。建立以鄉鎮(街道)為重點,以村(社區)為基礎,以綜治中心為平臺,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依托,以信息化為支撐的基層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加強重大安全問題聯治、平安建設聯創,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2)基層公共安全治理。深化鄉鎮(街道)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和村(社區)應急服務站(點)建設,持續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深入推進綜合減災社區建設工作,提高村(社區)應急規范化水平。開展安全發展城市建設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


  (3)基層應急防控力量。建立健全各級干部“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網格”工作機制,推動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強基層應急管理信息員隊伍建設,做好險情快報、信息核查、政策宣傳、協助管控、服務群眾等工作,實現重大風險信息直報,提升基層第一時間應急響應能力。


  三、重大工程


  (一)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工程。


  針對應急管理業務需求,建設天地一體、全域覆蓋、全程貫通的應急通信網絡,構建應急管理數據支撐體系,開發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應急決策支持和政務服務五大類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安全可靠的運行保障體系,全面構建系統化、立體化、智慧化的全省應急管理信息化系統,推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


  (二)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工程。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建設各級應急指揮中心,為各級黨委、政府處置突發事件提供主要指揮場所,具備值班調度、應急指揮、視頻會議、綜合會商、推演演練、情報分析、新聞發布、運行保障等功能。建設移動應急指揮平臺,包括應急指揮車、移動應急方艙、單兵系統、應急飛艇等,為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提供指揮場所,具備遠程會商、指揮調度、應急通信、現場全景概覽、現場保障等功能。


  (三)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工程。


  建設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中心,設置風險監測廳、視頻會議廳、預警發布廳、決策會商室、綜合保障室等,應用全省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和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開展公共安全風險全要素、全過程監測、研判與預警工作。具備公共安全風險快速識別、信息溝通與實時共享、綜合風險評估、風險防控、預警信息發布、物資配置與調度等功能,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四)應急物資儲備建設工程。


  采取新建、改擴建和代儲等方式,建設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具備協同保障功能的區域綜合保障中心和綜合配送中心。建設應急物資儲備管理信息化系統,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庫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強應急物資集裝單元化建設。統籌各類應急儲備物資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或認證一批綜合應急物資儲備庫、單位。


  (五)區域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工程。


  針對區域風險特征,以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快速響應、跨區域協調調度、執行專業性急難險重救援任務等需求為牽引,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依托消防救援力量和骨干企業現有力量,建設危險化學品事故災害應急救援中心、森林火災應急救援中心、海洋災害應急救援中心、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心、礦山和地質災害應急救援中心。完善區域救援指揮體系,配齊配強人員裝備,強化培訓演練,完善功能,盡快形成戰力。


  (六)應急裝備現代化建設工程。


  加快應急裝備創新基地建設,開展應急裝備現代化研究,突破應急裝備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重點加強航空救援設備設施、無人監測飛機、快速搜救、大型油氣儲罐滅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徑鉆孔、救援機器人、高層樓宇滅火系統、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和海上大規模人員救助等應急救援技術裝備研發、生產和應用,加強應急裝備更新、改造、維護,大力提高應急裝備配備水平。


  (七)航空救援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突出重點、全面覆蓋的原則,建設服務范圍廣、應急響應快、處置措施強的航空救援力量。加快救援專業人才隊伍、航空救援基礎設施、救援裝備一體化建設。建設以航空救援呼叫指揮中心為樞紐、救援直升機運營基地和若干個起降點為支撐,“呼叫指揮中心—運營基地—起降點”三級網絡相對完善、覆蓋全省的航空救援服務體系,為森林火災撲救、人員救助、緊急情況下人員及裝備物資的快速送達提供航空運輸保障。


  (八)應急醫療衛生建設工程。


  優化傳染病救治機構規劃布局,建設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在青島、菏澤設立分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高端裝備配置和關鍵技術儲備,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設置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區域中心,突出優勢學科建設,構建突發事件處置救援基地網絡,提升燒傷、中毒、骨科、核輻射等傷病醫療救治能力。


  (九)應急科普實訓基地建設工程。


  統籌各地科普和體驗教育場館資源,加快綜合性應急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在市、縣、鄉建成一批面向社會公眾的應急科普場館。依托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改建省應急管理培訓基地。完善基地、場館教育培訓和演練功能,為應急管理人員、專業救援隊伍、重點崗位員工、社會公眾等,提供實訓演練、應急避險、逃生自救、安全培訓等服務。


  (十)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開展全省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摸清各災種風險、多災合一風險、跨災種演進風險和隱患底數。建立全省自然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庫,編制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掌握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加強郯廬斷裂帶、聊考斷裂帶及重點地區的地震活動斷裂探測。開展煤礦采空區、巖溶塌陷集中區、綜合地質調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治。


  (十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工程。


  加強森林生態廊道建設,強化林業生態修復保護。實施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重點河湖生態治理與修復、地下水生態脆弱區治理與修復、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生態化綠色化建設。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大力推進環渤海濱海濕地綜合治理修復工程。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山區生態綠化和生態退耕工程建設。


  (十二)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


  深入開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滯洪區和抗旱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抗旱工程體系。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城鄉防洪排澇整治、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加強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防洪設施建設,完善防洪排澇設施,加強水旱災害防御培訓演練基地和水旱災害防御物資儲備庫建設,全面提高城鄉防洪排澇能力。


  (十三)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


  推進沿海地區海岸防波堤、沿海防護林修復及相關海岸帶防護設施建設,提升抵御臺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能力。建設生態海堤,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實施生態護岸改造,增設潮汐通道。對歷史形成的連島海堤、圍海海堤或海塘實施海堤開口、退堤還海,恢復海域生態系統完整性。


  (十四)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


  繼續對地震災害易發區的居民小區、校舍、醫院、重要交通線、電力和電信網絡、危化品廠房、水庫大壩等進行抗震加固。規范城鄉新建住宅和公共設施安全設計,提高抗震防災能力。進一步強化高層建筑抗震防災措施。科學合理規劃、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


  (十五)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和避險移民搬遷工程。

 

 加大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和除險排危。統籌開展地質災害避險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威脅人口多、財產損失巨大的,特別是縣城、集鎮人員密集區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工程治理;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與脫貧攻堅、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銜接,主動避讓,易地搬遷,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任務。


  (十六)重特大海難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工程。


  落實《山東省海上搜尋救助條例》關于海上搜尋救助指揮平臺信息化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整合公用通信、高頻通信、衛星通信等鏈路,加快海上搜救(溢油)地方專業力量、海上應急救援保障基地、救援裝備物資儲備一體化建設,建成以山東省海上搜救中心為樞紐,全面覆蓋的應急基礎通信網絡、布局合理的應急救援保障基地、國家地方優勢互補的專業救助力量、保障充足的裝備物資體系為支撐的全省重特大海難應急處置體系。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對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圍繞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明確工作重點,列出任務清單,細化實施方案,拿出解決問題的硬招實招,確保各項任務舉措落地見效。建立規劃落實工作協調督導機制,加強統籌協調,開展督查抽查,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二)制定行動計劃。


  制定全省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與規劃充分銜接,以三年為周期持續推進,確保規劃有序實施、落到實處。建立全省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項目庫,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把最急迫、最緊要的工作納入到三年行動計劃中加快實施,盡快完善應急醫療、物資、力量、通信、航空救援等保障體系,實現保障能力提升。


  (三)強化政策扶持。


  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成果,推廣應用到防災減災、防汛抗旱、安全生產、能源安全、信息網絡等領域,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制定完善應急征用、醫療服務、生活保障、慈善捐贈、受災群體救助、關聯產業扶持、科技創新等措施。在一般公共預算中嚴格按照預算法的要求,足額安排預備費,保障當年預算執行中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增加的支出等。用足用好中央專項債券,適當核增地方政府債券規模,支持符合條件的應急管理保障項目實施。加強金融信貸支持,對突發事件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重大工程、項目予以重點支持。


  (四)加快人才培養。


  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對接“人才興魯”戰略,圍繞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重點領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編制人才需求計劃,引導、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大急需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繪制應急管理“人才地圖”,建立人才庫,落實引進高層次人才優惠政策,精準引進一批頂尖人才。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開展安全工程專業職稱評審,加強安全工程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促進職稱評價和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


  (五)注重績效評估。


  加強規劃宣傳培訓,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對規劃戰略性、導向性、重要性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規劃發展方向,增強規劃執行力。開展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跟蹤評估,強化督促指導和協調推進,確保階段性目標任務完成。加大表揚獎勵力度,按規定對在傳染病防控、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揚獎勵。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0年12月25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