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暑(Heat Stroke)
又到了一年里最熱的日子了。隨著作業現場溫度達到攝氏30度,越來越多的員工感覺到作業困難,甚至有員工因此而離職。因此,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中暑”的話題。
從本質上說,在高溫、高濕環境中,人體體溫調節和循環不暢,進而導致水分、鹽分代謝失調,造成中暑。根據不同情況,中暑可輕可重。從癥狀上看,包括例如體溫升高、大量出汗、行動困難、全身無力、脈搏微弱、血壓降低、肌肉酸痛、頭痛、惡心、耳鳴、嘔吐、意識喪失、暈倒等。嚴重的甚至可以致人死亡。醫學上,根據程度、癥狀不同,大概分成4類:heat syncope (熱失神)、heat cramps(熱痙攣)、heat exhaustion(熱疲勞)、heat stroke (熱射病)。其中,heat stroke是致命率最高的一種,需要進行緊急治療。
呵呵,對醫學上的這些也是道聽途說了。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列舉這些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只是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中暑”,不可忽視。尤其是在制造現場。如果由于中暑造成暈倒,又恰好碰到運轉中的機器設備,將會引起造成更大的人身危害。
既然叫“中暑”,大家一定認為,“暑”是誘發的關鍵了。其實,導致“中暑”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有外部環境的因素,也有內在的因素。
外部因素中,溫度當然是首當其沖的。但,這里不僅僅指的是絕對溫度,濕度也很關鍵(因為,高濕度的環境下,汗液無法蒸發,導致熱量在體內積聚)。因此,國際上,使用WBGT(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指數,作為對于環境溫度高低的衡量標準。WBGT指數達到21-25時,就應該注意了。另外,當發生氣溫突然升高的情況、以及從溫度較低的空調房突然到高溫的室外、或者穿著較厚重的勞動防護用品時,都比較容易導致中暑。內部因素中,發燒、拉肚子患者;睡眠不足的人群,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更容易中暑。
那么,在作業現場,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應對“中暑”呢?
首先,是“作業環境管理”。對于熱源的遮擋、排除;現場風扇、空調的設置;現場附近浴室、空調房等身體冷卻設施的配備;現場溫度計、濕度計的配備等。同時,對于現場各不同位置WBGT指標的把握與隨時掌控,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作業管理”。根據溫度情況、作業內容、作業強度、勞動者身體狀態等,綜合考慮,設計合理的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同時,配備吸汗、易干的工作服等。
第三,“健康管理”。對于員工的身體狀態,睡眠情況,營養狀況進行把握。可以根據員工的最近一次體檢結果、上崗前的觀察與面談等進行。同時,應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配備為員工補充水分、鹽分的食品和飲品。
第四,“中暑教育”。對于員工,定期開展關于中暑的癥狀、預防方法、緊急救治措施、具體事例的教育。
第五,“急救措施”。一方面,從體制上說,發生中暑后的應對方案、聯絡人等,應該作為教育培訓中的一部份,向員工進行說明。另一方面,具體來說,降溫、補充水分和鹽分應該是急救措施中最為優先考慮的。嚴重時,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這里,淺談了一些關于中暑的基本情況。今后,對于WBGT管理、防暑降溫用品和勞動保護用具等,還將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