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結果低于50OEL,到底要不要做體檢?
轉載:
關于GBZ 2.1
最近還是很多人關注GBZ 2.1的表5,不停的咨詢檢測結果低于50%OEL,到底要不要做體檢? 業內專業人士和大佬也都各持觀念爭論不休。 先提出兩個問題 01 做不做? 定期檢測結果≤50%OEL,是否可以不做體檢? 02 怎么做? 如何才能得到符合表5要求的檢測結果? 討 論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還是得先搞清楚表5的來源,明白接觸水平涵義,才能真正理解并應用。 該表是源自AIHA經典書籍《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s》,但是有修改,原文中接觸等級寫的是X95,是非常明確的統計學數值。要理解分類控制策略,得從幾個方面闡述。 01 職業接觸限值(OEL)的涵義 定義: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性有害因素,不會引起絕大多數接觸者不良健康效應的容許接觸水平。 OEL不是保護所有勞動者的絕對值,也不是表示健康與不健康工作環境之間的精確界限,實際上OEL是一個統計值,根據NIOSH的介紹“從統計學上考慮,企業應盡量達到95%的置信度,工人超標暴露的天數不能超過5%”。 因此,表5的崗位接觸水平,同樣是個統計值,一個基于95%置信度的統計結果。 02 崗位接觸水平的理解 AIHA的崗位接觸水平指的是一個相似暴露組(SEG)檢測數據的95%分位數(X95),目的是為了篩分出那些接觸濃度低(<50%OEL)的崗位,把更多的資源(工程控制、管理等措施)節省出來,用于風險大的崗位。 所以,問題的核心就是如何確定X95,如何保證你的監測數據推算出的結果是可信的。 定期檢測的一個結果可以嗎?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實際的接觸情況可能是下面的樣子: 一次的結果并沒有什么代表性,而且偏差極大,用定期檢測的結果去套用分級管理策略是極不科學的,也存在巨大的風險。 要實現上表的管理策略,需要多次檢測,統計學的抽樣理論要求有足夠數量的隨機檢測數據才能對暴露概況進行可靠估計,一般通過算數平均數(檢測結果的集中趨勢)和標準差(檢測結果平均值的偏離程度)來估算暴露概況,如下圖所示,少于6次抽樣結果估算的均值和標準偏差會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6~10次趨于平穩,超過10次較為完善,要得到精確的暴露分布需要30次或更多次抽樣檢測。 實際上,要獲得高置信度下的X95所需的樣本量非??鋸垼唧w的測量數據要求可參加下表。依靠定期檢測是不可能達到這個樣本量要求的,只有部分企業有能力做日常監測,內部風險評估的時候可以做到。當然我也不建議大家按照這個表去檢測,實屬浪費資源,應該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如何降低接觸水平上。 【舉例】以苯為例子,列一些數據感受下均值、GSD、X95和OEL: GSD對X95影響非常大,數據量非常重要,均值沒什么用…… 03 現行法律法規要求 01 / 《職業病防治法》 《職業病防治法》第三十五條 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單從法律來看,是一種定性要求,意思是只要接觸危害就要體檢,當然法律不可能把細則都列全,需要配套的法規標準來定。 02 / 《職業健康監護操作規范》 《職業健康監護操作規范》(GBZ188-2014)中4.4、4.5條款分別對職業健康監護中的職業危害因素和人群界定原則做了明確說明,指出只要有接觸職業危害因素就應該進行職業健康監護,接觸濃度水平和分級只影響職業健康監護的周期。 03 /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 2.1-2019)中增加表5,給出不同接觸水平下的控制措施,明確了接觸水平低于50%OEL時無需開展職業健康監護。但一方面該控制措施是推薦性的,并不是強制性的;另一方面未規定崗位接觸水平如何獲取。目前專家也未給出相應的指導意見,還處于研究和探討中,實際應用還有待進一步推廣。 04 / 《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 《用人單位職業健康監護監督管理辦法》(49號令)第十一條、第十三條非常明確的規定了只要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應開展職業健康檢查,在檢查項目和周期方面依據GBZ188的規定。 05 / 《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 《職業健康檢查管理辦法》(5號令)未提出界定原則。 以上,檢測結果隨未達50%OEL,在現行法律法規框架下,仍然需要開展職業健康監護。 結 論 01 定期檢測結果≤50%OEL,還是要做體檢。 02 至少檢測6次,最好是企業采用日常監測的方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