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業職業病危害及控制
徐雅媛
3D打印是新興產業,根據美國Wohlers產品開發和制程技術咨詢公司統計,全球3D打印產業,2020年產值達到210億美元。主要應用在航天、建筑、汽車、醫療、國防和個人消費品制造等領域。然而在使用3D打印時,會產生超細微粒的逸散物與有害氣體,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并引起不良的炎癥反應,唯有嚴格執行控制防護措施,才能讓從業人員免于職業危害風險。
一、3D打印熔融沉積成型技術原理
目前常用的3D打印技術為熔融沉積成型,打印原理是使用熱塑性線材作為填充材料,在打印機工作前,設定三維模型各層的間距、路徑寬度等,由切片軟件對三維模型進行切片及生成打印移動路徑。在電腦控制下,打印噴頭根據水平分層數據作X軸和Y軸的平面運動,Z軸方向的垂直移動則由打印平臺的升降完成。同時,線材通過加熱熔化噴嘴(nozzle),材料被噴出后沉積在前一層已固化的材料上,通過材料逐層堆積形成最終的成品(見圖1)。
圖1 3D打印熔融沉積成型(FDM)示意圖
二、3D 打印產生的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大多數熔融沉積成型(FDM)3D打印機器常用的材料,包括實體材料和支撐材料。實體材料主要以熱塑性塑料,包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以下簡稱ABS)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簡稱PLA)等。3D打印過程使用這些熱塑性線材,通過攝氏200 度左右的高溫噴嘴噴出,會產生粒徑 < 0.1μm超細顆粒和氣態污染物。3D打印產生的超細微粒,會誘導人的氣道上皮細胞的細胞死亡和氧化反應,導致呼吸道癥狀并引起不良的炎癥反應、過敏性鼻炎、氣喘增加;而進入到肺的肺泡區域或進入血液循環,進而流入人體各器官(例如骨髓、脾臟和心臟),必將對健康構成更強烈的威脅。熱塑性塑料如ABS線材在非常高的溫度下熱分解的主要氣相產物,包括:一氧化碳和氰化氫、及各種揮發性有機物,例如丙烯腈,1,3-丁二烯和苯乙烯,過去研究已證明暴露于這些氣相產物均具有毒性作用,過量接觸可能導致眼睛、鼻子和喉嚨發炎、頭痛以及失去協調感和惡心。
三、3D 打印控制防護措施
針對3D打印逸散污染物的影響因素,包括:線材顏色、打印床溫度、打印機品牌/ 種類、線材材料、通風狀態、噴嘴溫度、線材之供給速度、打印密度、打印高度、3D打印物品形狀等,建議3D打印采取如下控制防護措施:
(一) 使用符合法規的供應商的聚合物線材。
(二) 使用較低的噴嘴溫度或使用低逸散材料進行打印,例如使用較低的加熱速率,可有效抑制ABS產生苯乙烯。
(三) 設定較小的填充高度、較高的填充密度、較慢的線材供給速度。
(四) 在打開機箱蓋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清除打印機的逸散物(即清除時間)。
(五) 使用3D打印機人員進行正確和安全操作培訓,包括危險信息、3D打印機操作 使用材料、安全數據表及使用適當的個人防護設備。
(六) 對使用3D打印機人員進行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工作場所有害因素監測。
(七) 3D打印作業逸散物與有害氣體的工業衛生控制措施,運用工程改善、行政管理及防護設備(例如呼吸防護用品)減少暴露危害。
(八) 隔離、包圍、封閉3D打印機臺, 并在出風口設置高效濾網(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 Air, HEPA)及活性碳過濾器。
(九) 3D打印機附近設置通風裝置或加裝外殼(見圖2),并空氣凈化裝置。室內場域有外氣供應送風開口,維持平衡通風換氣,避免室內成負壓空間。
圖2 3D打印機安裝的局部排風LEV
以上文章由徐雅媛撰寫,小編對文中的某些用詞做了微調。文中提到ABS熱分解為丙烯腈、氰化氫等我無法茍同,有關塑料熱解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相關知識點,建議查看文末往期推薦中的“塑料注塑職業病危害因素簡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