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安全監管要有公共安全思維
轉載,不代表協會的觀點和立場。
4月11日,深圳市突發強降雨,正在多處河道開展清淤施工的多名工人被洪水卷走,目前已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聯。有人說事故發生在施工期間,這是安全責任事故;也有人說事故是自然災害引發的,屬于自然災害事故。如果在過去,因為涉及到哪個部門調查處理的問題,對于事故性質的認定會有一番爭論。現在,因為應急管理部門的組建,“天災”“人禍”都歸其應對,對于此類事故的判斷會更為客觀。具體的判斷我們在這不討論,相信不久就會有定論,但是說明一個發展趨勢,即無論生產安全事故也好、自然災害也好,因為其“外溢”性,影響了公共安全,都可以歸結為公共安全事故。
主要脫胎于安全監管部門的應急管理部門,身上打著深深的中國安全監管“印記”。我國的安全生產工作近1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績不可置疑。但是,坦言之,工作還是存在諸多不足,特別是理論、理念的問題。安全監管理論源自于事故因果等理論,該理論認為,事故發生是因為某個原因導致了另外一個結果,由A到B再到C,經過若干傳遞,最后導致了事故的發生,這是一個點對點的線狀思維。事實上,世間萬物是關聯互通的,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是更深層次的。例如,某工人上午一開機床就把自己手指壓斷了。按照安全監管思維,得認真查查是不是違章作業、冒險指揮,公司制度、規章是否落實完善,主要負責人是否履行職責,最后得出事故調查結論。看起來,非常合理。其實,再一深入了解,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人昨晚喝酒到深夜,宿酒未消,上班時注意力集中不了而發生事故,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與八小時內的生產工作無關。與傳統安全監管的線狀思維不同,公共安全則更強調關聯思維,公共安全思維是一種網狀的關聯思維。
思維決定行動。線狀思維決定了工作方式也是簡單的、直接的,這就是政府淪為企業安全管理的“保姆”的原因,導致安全監管工作的代名詞就是企業安全隱患排查,更是政府開展“運動式”檢查、“運動式”監管的根源。長此以往,安全監管工作就始終在低層次徘徊。而網狀思維強調關聯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時間上的關聯,強調對事物發展全過程的干預,就是圍繞著事故與災害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相應的干預工作,強調全過程安全風險的管控和消除,而不是局部某個環節的工作。二是空間上的關聯,強調多要素的共同治理,就是要“跳出安全看安全”“跳出自然災害看自然災害”,把影響安全、導致自然災害的各方面要素想清楚、講明白,整合各方面資源對事故與災害實施共同治理。
我們現在說,安全生產工作是應急管理部門的基本盤。把安全生產列為基本盤除了所謂的“自留地”一說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安全生產工作風險高,可能造成的危害面更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更大。比如最近的“3·21”響水爆炸事故,人員傷亡慘重,直接導致陳家港化工園關閉。新時代、新工作、新理念,安全監管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告別傳統安全監管思維,培育公共安全思維,積極向三個方面轉變。
一是優化安全監管方式。政府監管部門過去及現狀沿用的“保姆式”監管看似很敬業,其實只是蜻蜓點水,既不能解決企業真正的問題,反而增加了企業的依賴性、加重了政府監管部門被追責的可能性。而且,這種點對點的監管,宛如一滴水掉入大海,影響微乎其微。要發揮政府監管的最大效用,就是要實施“互聯網+監管+服務”,實現點對面的監管。企業對自己的工藝最了解、情況最熟悉、問題最清楚,從節約社會資源成本來說,企業做安全工作是最經濟的。政府要做的是發揮企業的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政府監管是一種行政監督,而不是技術監督,主要是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通過“互聯網+監管+服務”,再配以分級分類監管,實現對所有企業的安全監管與服務。
在此基礎上,要加強對企業針對性的指導和服務。企業是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的主體,但是,得讓企業知道如何落實。目前,國家的各類標準不是少了,而是雜了,由于缺乏清晰的脈絡,筆者作為安全監管從業人員,也是知之甚少,再加上標準本身的不足或者滯后,導致企業對標準的不清楚、不掌握,工作缺少方向和邊界。未來,需要將各類標準進行梳理,形成行業安全標準,方便一類企業嚴格遵照執行。這個需要時間,在做好此項工作之前,作為應急管理部門可以嘗試推行“一類企業一套標準”,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為企業梳理相關的行業安全標準專集,并督促落實,促進同一類企業安全工作的全面改善。
二是安全監管與應急管理工作一體化。事故與災害的生命周期理論把災害干預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安全風險識別與評估、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應急與處置、災害評估與恢復。應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急可應”,是指通過預防實現對安全風險的管控和消除,這是理想目標。但在現實中,由于事物的網狀關聯,很難實現這種理想狀態。安全監管與應急管理分屬5個環節中的2個環節,過去我們這方面的工作是脫節的,監管歸監管、應急是應急,各自為政、重復勞動,資源得不到充分的整合。
因此,要提高安全監管的信息化水平,實時錄入、導入、自動收集安全基礎數據,建立安全基礎數據庫。同時,要基于企業、基于區域、基于GIS,實現安全監管與應急管理的數據關聯,把安全監管基礎數據變為應急管理數據,為應急所用。另外,安全監管要加大應急工作監督管理力度,督促相關單位完善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方案,補充應急物資、裝備、隊伍、周邊單位等相關資源數據,加強有效演練,提高應急管理水平,以安全監管促應急管理。
第三是加強安全工作的共同治理。我們都很羨慕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安全監管工作,認為他們的企業素質高、規則清晰,安全監管工作就是執法,全國的執法人員才幾百名。所以,中國的安全監管人員數量經常成為酒桌上調侃的對象,執法人員的專業素質也成為談資。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德國等國家上百年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好的體系,強大的商會、工會、保險公司等第三方成為了企業安全輔導的主體,你要從事某個行業,就必須進入相應的商會、工會等第三方。而這些第三方對本行業安全在內的各項工作標準非常清晰,輔導非常到位,所以能夠為企業提供準確的指導。而中國剛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政府一家獨大的局面仍然未得到大的改變,政府不但要從事執法,還要開展宣教、指導、服務等等,其專業性、能力相對于工作就存在差距,很多時候就只能靠人海戰術來彌補。
安全工作確實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也需要專業的第三方提供支持和服務。目前,我國的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包括安全評估、技術支持、監測檢測等方面的第三方工作因為長期的惡性市場競爭,逐漸走向了低質、低價、低滿意度的“泥潭”,企業不滿意、服務公司不滿意、政府也不滿意。未來,政府要建立準入機制、評價機制,保護高水平、高質量服務機構的合法利益,消除“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讓第三方服務能夠為安全工作提供支持。
公共安全體系下的安全共同治理還要強化區域的共同治理,響水爆炸事故揭示了企業安全不只是一個企業的事,而是同區域企業及周邊相關單位共同的事情。要建立一個機制,把所有企業及周邊利益相關主體共同納入企業安全工作中來,大家共同解決安全問題,實現共同治理,筆者認為,安全社區作為這樣一個機制是比較合適的,通過建立跨界合作機制,把區域所有利益相關主體納入,整合資源共同治理大家所面臨的問題。
人都有習慣性的路徑依賴現象,對老經驗、老辦法、老措施有強烈的依賴。在社會加速發展的今天,路徑依賴無疑是非常危險的。新時代的安全監管工作,一定要轉變理念,培育公共安全思維,提升安全監管和應急管理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