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网站_欧美gvfreevideosxxxx_男女激烈动图_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2022年32個省份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應急管理內容盤點

2月14日,隨著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六次會議閉幕,全國32個省份的兩會落下帷幕。梳理32個省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的內容,“信息化”“補短板”“應急準備”,成為絕大多數省份新一年工作的關鍵詞。


以信息化助推智慧應急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提出,到2025年,應急管理法治水平、科技信息化水平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35年,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


上海交通大學應急管理學院研究員韓廣華認為,現代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突發事件增多、不確定性更強、破壞性更大以及擴散性更廣的形勢。 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為支撐的應急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能夠提高綜合監測、風險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推動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高效化和精確化水平。因此,信息化工作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一項基礎保障能力建設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瞄準新一年工作目標,許多省份將提升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領域信息化水平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遼寧在“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方面提出,推動省域治理“一網統管”,提升應急管理、食藥品監管等智慧治理水平。以“一網協同”倒逼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建設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協同聯動。


山東在部署科技創新工作時提出,要攻克一批創新技術,聚焦公共安全、高端芯片、智慧農業等領域,再啟動一批“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在對應急管理工作專門部署時,部分省份也針對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出相關要求。


廣西提出,加快建立自治區、市、縣、鄉四級應急指揮中心,推動應急管理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貴州提出,扎實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強化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新建2000處地質災害普適型自動化監測點。云南提出,推進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提升社會服務管理水平。內蒙古要求,加強應急救援力量、應急物資儲備、區域性應急救援基地和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風險治理和應急管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韓自強認為,信息技術并不是制約應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瓶頸,部門利益和本位主義才是最大障礙。他表示,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應當避免浪費,可以參考我國政務網站發展模式,由相關部門深入研究,按照應急管理職能需求設計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并賦予各個省份和地方不同的權限,從而避免應急管理信息化內容和標準混亂、系統無法打通和資源浪費等問題。


在韓廣華看來,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構建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的基礎性工程,需要更加注重戰略性、全局性和系統性,努力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一體化和標準化水平。“信息共享互通是發揮信息化作用的關鍵,需要從‘縱向貫通、橫向協作’的應急管理一體化角度進行謀劃,從而避免應急管理不同層級和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現象,提高信息資源共享能力。”韓廣華說。


盯住重點領域補齊短板


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受災人數、因災死亡失蹤人數、直接經濟損失,與近5年均值相比均有下降,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然而,部分地區的重大自然災害或生產安全事故,暴露出不少短板和問題。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時,許多省份針對自身不足,著力補短板、強弱項。


去年5月22日,在甘肅白銀市景泰縣舉行的一場馬拉松賽事中,因遭遇突發降溫、降水、大風的高影響天氣,21名參賽選手死亡,8人受傷。事件暴露出賽事組織管理不規范、運營執行不專業等問題。為此,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時,甘肅便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賽事安全監管,確保賽事活動健康發展”這一要求。


“對于體育賽事這類并非公共安全的重點領域,各地政府及監管部門不能對風險隱患視而不見,應不斷增強風險意識,提前做好風險評估、風險預警和風險應對,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清華大學中國社會風險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峰說。


“‘7·20’特大暴雨災害還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我們深感痛心”,“防災救災和應急處置體系不夠完善”……在回顧2021年工作時,河南對去年的極端強降雨應對進行了反思。在部署2022年工作時,該省用較大篇幅對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進行了部署。該省提出要補齊城市防洪排澇短板,注重城市“里子工程”“避險工程”建設,構建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防澇工程體系,并明確經過3年努力,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認為,河南尤其是鄭州的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如此嚴重人員傷亡,說明當地應急管理體系仍有漏洞,城市的應急力量需要加強。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已近4年,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和完善。比如,應急管理體制改革后各條線還未完全有效融合,有的地方城市治理尚未樹立“大應急”思維,尤其是底線思維還沒有真正嵌入城市治理體系之中。


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 去年,黃河下游發生1985年以來最嚴重秋汛,黃河水位高漲。在各方的有力配合下,山東成功應對險情。面向2022年,山東提出要加快構筑黃河安瀾屏障。實施黃河防洪減災、引黃涵閘改建等工程,推進漳衛河等重點河道防洪治理。開展城市易澇積水區安全提升等工程,增強沿黃城市抵御災害能力。


過去的一年,四川瞄準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把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建立“末端發力、終端見效”工作機制,嚴格執行史上最嚴防火令,圓滿完成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任務,打贏了森林草原防滅火“翻身仗”。新的一年,四川仍然高度重視這一工作,要求推進森林草原防滅火常態化治理,鞏固拓展專項整治成果,落實最嚴防火令,確保不發生重大人為森林草原火災、確保不發生重大人員傷亡。


聚焦重點做足應急準備


2021年,我國自然災害防范工作經歷嚴峻考驗,極端性強降雨過程頻發、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突發、寒潮天氣明顯偏多,不少地方暴露出應急預案、機制、力量、裝備物資等準備不足的問題。對此,不少省份進行了針對性部署。


“應急準備既是應急管理的前端環節,也與風險治理中的要求相疊加,如果二者能做到有機統一,將成為常態治理與應急治理快速轉換的重要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一弘說。


應急廣播是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便明確提出,推進應急廣播系統建設,開展農村應急廣播使用人員培訓和信息發布演練。在部署2022年工作時,黑龍江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完成全省首批9個應急廣播平臺建設;安徽要求,加強應急隊伍、物資保障、廣播體系建設;山東明確,加快應急廣播體系建設。


劉一弘認為,應急廣播覆蓋面廣,是基層應急動員的重要抓手,是基層自救互救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公眾應急意識的基礎性工作。因此,對應急廣播建設,基層必須高度重視,持續推進。


應急物資是應對大災巨災的有效保障。針對這方面工作,不少省份都明確目標任務:海南計劃推進省應急物資儲備中心、災害監測預警中心項目建設;山東將加快省級救災物資中心庫等重點項目建設;湖北要求,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和物資儲備,提高基層防控能力。


開展應急救援工作,隊伍建設是關鍵。針對這一工作,河南要求加強“全災種”“大應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建設,做強省級區域性救援基地和骨干專業救援隊伍;廣東提出,發展航空綜合救援隊伍和區域應急救援中心。


針對應急預案準備工作,四川提出要完善巨災和極端事件應急預案;河南要求健全覆蓋全行業、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北京明確,要優化應急預案體系,提升預報預警水平。


韓自強認為,應急準備工作應當是全方位、立體化的。立體化就是指應急準備工作不但要求政府做好準備,也要求每個單位特別是醫院、學校等關鍵單位加強應急準備工作,更要求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增強風險意識、做好應急準備工作。要引導公民樹立責任主體意識,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