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涉外貿易、合作你需要注意的10件事
轉載:李武智律師
編者按:較之于國內貿易,涉外貿易、合作的主體更多,關系也相對復雜,同時因為存在跨境這一重要因素,合同的法律適用和管轄、跨境支付,國家貨幣管理政策等等都有必要的進行初步了解和認識。筆者結合法律和實務角度,在本文中將涉外貿易、合作中一些重要的特點羅列出來,旨在給讀者對國際貿易、合作的重要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一、務必重視基本表達, 語文、語法學習很重要 筆者認為,不論是英文陳述的合約還是中文表達的合同,都應當注重語言表達,中文如此,英文中的措辭、語法表達同樣如此。例如,筆者處理合同時,常常看到一些合同,標題是XXX合同,但是正文中又表述“本協議”、“本合約”,既然標題已經寫了“合同”,那么下文的表達應當統一并保持一致,以確保閱讀的通順和連續性;英文表達亦是如此,如某某合約的標題是“XXX Contract”,除非正文明確說明XXX Contract (hereinafter referred as this agreement), 否則,正文中,但凡提及本合同,就應當繼續使用Contract一詞,而不是一會兒用agreement, 一會兒用Contract。在英文表達層面,這樣表達極易給人指代不明的印象。 前述提及的表達不一致的現象,在許多貿易合同中尤為突出,如貨物買賣合同中,對于交易標的物的首次描述為“XXX products”,而后文出現“cargo”、“merchandise”,甚至直接描述這個products的貨物名稱。這些等等不規范的現象輕則容易鬧笑話,重則容易引起某些條款的歧義,特別是針對某份合同出現爭議時,往往措辭表述的準確度會影響到字面意思的解讀,進而容易出現不必要的、也非常冤枉的爭議。 同樣地,這些語言表達上的不規范,也增加了律師審閱合同的工作量。原本律師審閱合同所主要關注的應當是對合同條款的合法性以及對交易各方權利義務的影響,但是若需要花大量的功夫來調整語言表達規范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律師工作量,自然也耗費了無謂的律師費用成本。 二、涉外合作等合同中, 務必關注合作對象的權利和授權范圍 外國知名品牌企業需要國內的合作經銷商,往往通過授權、委托代理等方式與國內企業合作。國際經濟合作事務中,并沒有諸如我國“特許經營”這樣的相關法律規定。因此,在處理類似合作、代理的事務過程中,務必著重關注外國企業對其“品牌”的權利來源,權屬證明等。 其次,在關注外國企業的權利來源基礎上,還需要關注代理經銷的權利范圍,包括可以從事的經營范圍,最重要的莫過于同一地區的競爭關系的處理,即百姓通常所說的“獨家經銷”、“總代理”等等。此外,國內企業還需要關注是否享有“轉委托”的權利,簡單說就是通過獲取外國企業的代理權來轉包給自己下游經銷商。 關于外國企業的權利范圍和授權如何查證,筆者將另文表述。了解這一點前,先簡要談談涉外公證、認證。 三、涉外貿易、合作, 還需要簡單了解什么是“公證”、“認證” 處理涉外業務的律師大多聽說過“公證”、“認證”,而貿易、合作的交易主體或多或少也可能聽說過。所謂“公證”、“認證”,簡單說,是指由一國(地區)的公證/授權機構、團體等對相關證據、文書、信息資料等辦理對客觀事實的證明。例如我們國內常見的公證遺囑中,公證書里會寫到“某某在本公證員面前陳述xxx,該陳述屬實”諸如此類的表達,這就是公證的基本作用和主要內容,英文表達是notarization。 “認證”指的是“法律認證”,英文表達是legalization,歸根結底這是一國法律對已經辦理“公證”的文件等的“法律效力”進行確認的過程。根據我國最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六條規定,“當事人提供的公文書證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關系的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 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證據是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形成的,應當履行相關的證明手續。” 有關“公證”、“認證”其實還涉及很多問題,筆者也將在另一篇文章中重點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四、重視合同中約定的“法律適用”條款 所謂“法律適用”條款,是關于合同成立、生效、履行等所依賴進行解釋的法律,也是國別、區域法律的選擇。眾所周知,各國、各區域的法律不盡相同,我國就是一個多法域的國家,我國大陸地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香港地區實施類似英美的普通法和衡平法;澳門和臺灣地區也均有自己獨立的司法體系。同一份合同,在不同地域法律的適用和解釋下,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如“不可抗力”條款在分別適用中國大陸法律和英美法解釋下,就有兩種不同的釋義:中國大陸法律更傾向圍繞“不能預見、不能克服、不可避免”的原則進行理解;英美法下則更注重合同中對“不可抗力”的具體因素的約定,若新冠病毒疫情或者公共衛生事件沒有在“不可抗力”條款中明確載明,那么在英美法下若主張新冠病毒疫情構成不可抗力恐怕難以得到支持。 其次,在描述法律適用條款時,也務必謹慎。例如,一些外貿合同陳述“某某合同適用美國法律”,咋一看似乎并沒有什么問題。然而,實際上,即便是在美國,也沒有“美國法律”這一說法,畢竟美國有聯邦法律,各個州又有自己的法律,并不存在“美國法律”這一概念。同樣地,在我們國家也是一樣的。如前述,我國也是多法域國家,因此,籠統地表達“中國法律”并不嚴謹,還是應該具體地表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或者“中國大陸地區法律”等。 五、為了確保將來執行, 務必同樣重視“爭議解決”條款 許多中國企業通常在中國大陸境內起訴外國企業、外國自然人,即便勝訴仍然沒有太好的效果。這其實涉及到一國司法主權所轄范圍的問題,概括來說,也正是因為各國司法主權以及各自法律、司法系統自成體系,因此,中國大陸地區的法院所作判決,不可能到其他國家、地區來獲得認可并執行,除非中國大陸地區政府與某個別國家、地區簽署相關司法協助協議。因此,若中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法院起訴外國企業、外國自然人,收效甚微。 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1958年6月10日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國際商業仲裁會議上簽署的《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也稱“《紐約公約》”,截止目前,該公約有大約160個成員國和地區,我國也是該公約的成員國。至于某國家、地區的裁決書如何在成員國之間承認和執行,這需要結合成員國的內部司法體系和指引來進行操作,在此不做贅述,筆者在后續文章中會詳細闡述。 六、需要厘清各個主體在 涉外交易鏈條中的地位和角色 了解厘清各個主體在涉外交易鏈條中的身份,更有利劃分各個主體的權利、義務以及責任范圍。相較之于國內貿易,國際貿易錯綜復雜,一環扣一環(俗稱“背靠背”)的交易關聯性強。因此,了解各個主體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分析、細化各方的責任范圍,特別在處理“背靠背”交易中的風險、責任轉嫁,明確責任對象等問題上,尤為重要。 其次,除了交易主體外,還需要適當了解運輸主體及其代理人等為完成涉外交易各個參與方之間的關系。 七、建議了解涉外貿易、 經濟合作等的背景、交易習慣 了解交易背景和交易習慣,能讓經辦律師對合同的審核、修改意見更具針對性,更有的放矢。了解交易習慣和交易模式,能更好地結合法律知識,圍繞現有合同約定進行審閱和修訂,甚至能夠結合法律規定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建議、意見。眾所周知,在國際貨物貿易交易中,都會約定貨物交付的問題。那么應當結合國際貿易當事人的約定,進一步明確貨物交付的時間節點,各方的責任區間,各方的費用承擔。這不僅僅是通過簡單的FOB或者CIF可以完全表述清楚,畢竟國際貿易術語是針對通常情況下的交易條件的總結和歸納,還應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特有的交易習慣給不同的當事人(交易主體)進行“量身定做”。 八、了解國際支付的方式 常見的國際貿易、合作的支付方式有信用證交易(L/C),有TT(電匯),L/C的支付方式系由銀行憑單付款,穩妥,但是手續復雜,成本高;TT支付的手續相對簡單,但是存在收款風險。 這里,筆者認為需要說明的是,務必注意國際貿易中多手轉付的風險。在一些國際貿易中,時常看到國內企業系通過境外轉了幾手才最終收款,了解之下,筆者知悉近幾年非洲大陸美金緊缺,非洲進口商難以通過美元支付,而本地貨幣又不獲認可。這種情況下,非洲進口商往往通過其他地區的友商代為支付,而這樣的代為支付,往往轉了幾手才最終支付到國內企業的收款賬戶。國際反洗錢機構、國內警方往往會緊盯這些資金的流向,筆者曾經經辦類似國內賬戶被國內警方凍結的案件,這些賬戶的資金交易巨大,來源不明,大多最后均涉及網絡賭博、毒品交易等等嚴重犯罪。而國內企業往往無法預判這些資金來源的合法性,也無法解釋其來源合理性,因此容易在這方面吃了大虧。 九、重視涉外貿易合同中的“隱含”的交易成本 不少進出口企業大多關心貨款支付、以及和國外買家約定如何收款問題,但是往往忽視了涉外貿易中的一些“隱含”的成本。這里指的“隱含”的成本,大多發生在貨物運輸和清關期間可能發生的成本,由于對國外政策的把握,運輸的考慮不周,往往忽視這部分情況。交易貨物自中國起運港運至外國目的港,除了考慮運費外,由于貨物未能及時提取,海關清查等諸多原因,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目的港的費用。 筆者了解到,許多進出口企業認為,只要是FOB貿易條件,貨物上了船,后面就沒有自己的事情,費用也應當是找目的港國外買家承擔。其實不然,根據貨運代理企業或者契約承運人與國內進出口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這些費用發生后,貨運代理企業或者契約承運人是有權向國內進出口企業,即發貨人提出支付請求的,至于費用金額無非是這個費用的合法、合理性的問題。那么,在貿易層面來看,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國際貿易買賣雙方對費用的劃分問題,也就是說,歸根結底還是個交易成本的問題,只是買賣雙方需要對此明確約定,并需要對所發生的合理費用做出預估。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范圍影響之下,各國對進出口貨物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各國外貿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在這大背景下從事外貿交易,更應當對交易風險做全面、細致的評估。 十、簡要了解外匯核銷、進出口退稅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國家政策問題,這是國家對外匯、稅務的管控,基本上每一家外貿企業在經辦業務時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外匯核銷的流程可以查詢外匯管理局的官方網站,進出口退稅辦理也是如此。外匯核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制度,這是我國對貨幣流通的管制,控制人民幣的流通,某種程度上保障美元等外匯儲備。我國有專門的外匯管理機構,外匯管理局,外匯核銷目的是監控每一筆貿易的每一筆外匯的進和出。這套制度就叫作出口收匯核銷制度和進口付匯核銷制度,統稱為外匯核銷制度。外貿企業必須按這套制度去做,否則銀行就不給你結匯或付匯,海關就扣你的貨,稅務局就不給你退稅等等。 同樣地,進出口退稅也是如此,是國家稅務機關對出口企業的稅收管理政策的體現。特別是為了限制、嚴禁諸如非正常報關出口“買單出口”等情形,“買單出口”,因為報關單上記載的“出口單位”、“生產單位”與實際出口單位不一致,因此沒辦法憑全套文件辦理出口退稅手續,嚴重者會被稅務稽核,甚至觸犯我國刑事法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