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綠家園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與江西某能源公司、豐城某焦化公司大氣污染民事公益訴訟執行案
【基本案情】
北京市朝陽區綠家園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對江西某能源公司、豐城某焦化公司超標排放二氧化硫、氨氮等廢氣的行為分別向江西省宜春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大氣污染民事公益訴訟。一審法院作出裁定后,原告向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二審法院組織雙方進行調解并達成協議,兩被告承諾停止排放大氣污染物、自行投入資金建設環保項目進行廢氣治理,并自愿各支付40萬元替代性修復資金用于當地大氣污染治理。調解協議公告期滿后,二審法院出具了調解書,并移送一審法院執行。
【執行情況】
江西省宜春市中級人民法院執行立案后,鑒于兩被告均停止了排放大氣污染物的行為并自行投入資金完成了廢氣治理環保項目建設,就兩被告共支付的80萬元替代性修復資金的執行問題,引導兩被告分別與江西思華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簽訂公益信托合同,約定各將40萬元匯入該基金會環保公益金專項賬戶,委托該基金會代為完成替代性修復事項,監察人為當地生態環境局。在宜春市生態環境局的支持協調下,該基金會與國有企業宜春城通城市產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將受托的替代性修復資金用于該公司已經政府立項的宜春市北湖公園充電場站基地公益項目。該項目總投資約230萬元,共配建8個120KW快速充電樁,可滿足16輛新能源汽車同時充電使用,并設有環保公益大型宣傳欄3個。基金會與合作公司約定:本案替代性修復資金與項目總支出的差額約150萬元由該公司補充。替代性修復執行過程中,除接受案件當事人和監察人的全程監督外,還邀請當地社區負責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全程監督。替代性修復項目完成后,該基金會將項目實施過程所涉材料及驗收報告提交執行法院存檔結案,修復資金使用和修復情況在該基金會官方網站上實時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典型意義】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承擔的生態環境修復資金如何管理、使用和監督是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案即是地方法院探索推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的“替代性修復方式”和創新環境公益訴訟涉生態環境修復案件執行方式——委托第三方社會公益組織管理和監督使用生態環境修復資金的典型案例。執行法院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點大膽創新,以公益信托方式,委托公益性基金會監管和使用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促進公益訴訟與生態環境修復有效銜接,使修復資金真正用于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對破解修復資金的監管和使用難題,實現公益訴訟修復生態環境這一根本目的,進行了有益探索。本案受托執行的社會環保公益性組織依法公開選擇了合作單位和施工方,并接受各方對替代修復項目中項目論證、工程施工、驗收結算等環節的全程監督,確保了修復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和透明度。針對案涉修復資金不足以建設充電場站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與當地國企合作共建,既實現了本案當事人進行替代性修復的訴求,又促進了當地環保公益項目的建設,取得良好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