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奧羅維爾大壩事故調查組初步成果出爐
最 新 進 展
奧羅維爾大壩溢洪道事故獨立調查組(Independent Forensic Team,下文簡稱調查組)于9月5日發布了關于奧羅維爾大壩溢洪道2月份發生事故調查的中間成果。調查組在工作期間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技術文件,包括溢洪道基礎的地質和地表情況資料、設計和施工報告、溢洪道的檢查、評估、維護和修補報告,加州水利局大壩安全管理報告,以及有關工程的管理框架報告。調查組還查閱了溢洪道的有關照片、錄像和現場調查報告,包括發生事故時以及事故后的現場狀況。
造成溢洪道破壞的物理因素 調查組認為溢洪道的破壞起因于泄槽段樁號33+50處的底板發生上臺并產生移動,發生的時間2月7日上午10時后。底板下部中等至嚴重風化的基巖和土質材料直接受到高速水流的沖刷,高速水流對其破壞部位上下游處的基礎產生淘刷,掀起被淘刷部位上部的混凝土底板,直至中午12時20分,形成一個大沖刷坑。 調查組通過對溢洪道破壞的現場調查后認為主要存在4方面的物理因素: ●新產生的底板破壞和(或者)原底板修補后發生的破壞加劇了水流的紊動強度,大量水流沖入基礎。 ●由于水流在底板下部的長時間淘刷,形成一個淺的、向周邊發展的空洞。 ●混凝土板塊連接鋼筋銹蝕。 ●由于錨筋銹蝕或錨筋周邊灌漿沒有做到位(不飽滿),造成錨固力不足。 關于溢洪道底板排水系統和溢洪道邊墻外樹根是否對溢洪道破壞有直接影響因素,調查組還在繼續分析。調查組還分析了空化空蝕、地下水、地震等可能對溢洪道破壞的影響,認為這些因素對這次溢洪道事故破壞的影響很小。 造成溢洪道破壞的設計施工因素 調查組認為設計施工存在先天不足(fragilities),導致抗上浮能力不足(vulnerability to uplift),主要表現: ●下部排水直接插入底板,排水管上部混凝土厚度(7英寸)不滿足設計最小厚度要求(15英寸),導致頂部混凝土開裂,水流通過裂縫進入底板。 ●板塊接縫處止水缺失。 ●溢洪道前部50%的基礎處理不到位,風化料清除不夠,表面土質料清除不徹底。 ●基巖錨固深度偏淺(5英尺),錨筋插入混凝土底板15英寸也偏少。 ●排水系統存在很多缺陷,如沒有設反慮系統,部分排水已破壞等。 ●只設一道止水。 ●混凝土骨料偏大,易產生裂縫。 非常溢洪道破壞因素 ●溢流堰下游基巖遭嚴重淘刷并快速向上游發展,從地質情況看存在剪切區。 ● 山坡地表形狀易造成水流集中,加劇了對邊坡的切割沖刷。 ●溢流堰下游消能能力不足。 ●溢流堰下游無抗沖刷保護措施。 人為和管理因素 調查組正在深入調查分析人為和管理因素對該溢洪道事故的潛在影響,包括設勘探、設計、施工、運行與維護與組織管理體系等階段工作環節,將在最終報告中給出分析結果。 經驗教訓 通過對奧羅維爾大壩溢洪道事故分析,可以總結出很多關于大壩安全管理的經驗教訓,這些都將在最終報告呈現。 到目前為止調查組給出3條重要的經驗教訓: 1)物理檢查(Physical inspections)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足以分析其風險和安全管理中的全部問題。在奧羅維爾大的調查中發現,該壩的日常檢查工作沒有覆蓋可能出現安全隱患的所有建筑物,這是導致溢洪道發生泄洪破壞事故的原因之一。 2)對工程所有建筑物進行周期性全面評估(包括將原工程設計和施工與現階段的技該術要求進行對比分析)是必須開展的工作。調查組沒有發現自工程建成投入運行以來,有關部門對溢洪道開展過全面的、周期性的評估工作。 3)現行的管理運行要求不足以引起大壩業主和公眾的風險意識。現行管理關注點(包括PFMA和風險分析)為防止發生非控制性泄水可能造成的垮壩,但沒有考慮非控制性泄洪工況以外的其他事故工況,這些工況同樣可能對對業主和公眾造成的重要影響。 資料來源于下述文獻: https://damsafety.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IFT%20interim%20memo%20final%2009-05-17.pdf http://www.hydroworld.com/articles/2017/09/oroville-dam-forensic-team-interim-findings-physical-factors-identifi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