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縣某化工有限公司5.10中毒窒息事故
事故概況:
2015年5月10日,濱海工業區某化工有限公司發生一起生產安全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受傷。
(1)2015年5月初,因市場銷售好轉,公司決定重新啟用已停用了2年多的噻唑車間的10只反應釜,用于紅玉和GS大紅染料中間體對硝基硫脲(原料之一是對硝基苯胺)的生產。
(2)10日上午因機修工忙于其他維修任務,而新的攪拌器又影響物料運送,故班組長潘某決定自行更換。因攪拌器較重無法取出,送料工王某就爬到反應釜內欲托起攪拌器,此時另兩名送料工楊章某和黃某也一起走過來幫忙,發現王某在反應釜內倒下了,故相繼進行入釜施救,也先后倒在釜內。
(3)事故發生后,公司立即安排人員配戴防毒面具、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入釜救起3名傷員,并急送紹興市中心醫院救治,王某、楊某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死亡,黃某生命體癥穩定,目前正在救治中。
事故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作業人員違章操作,未佩戴防毒面具入釜操作,吸入對硝基苯胺導致急性中毒,是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二)間接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該化工有限公司未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未有效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隱患,反應釜旁未掛設安全警示標志進行危險性告知,作業現場安全監管不足。
2、教育培訓不全面。公司雖已進行了有限空間作業事故防范體系建設,也對相關作業人員進行了培訓教育,但教育面未擴大至所有員工,導致部分員工對在限空間作業危害性認識不足,安全防范不密。
3、釜內沖洗不徹底。反應釜雖經沖洗,但因對硝基苯胺微溶于冷水,且高毒易升華,而維修人員又未對反應釜進行強制通風,也未打開底部閥門進行自然通風,導致氣態對硝基苯胺在釜底積聚。
4、維修作業不嚴謹。班組長潘某因機修工忙于其他維修任務且通道又遭堵塞,未嚴格執行公司關于設備維修保養制度的有關要求而自行維修,導致不熟悉有限空間作業要求的員工入釜操作,造成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