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示案例丨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2·9”高溫灼燙一般事故
2018年2月9日23時10分許,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7號高爐1號風口小套發生穿漏噴濺,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2.91萬元。
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7號高爐復風后,爐料在風口上部逐步熔融還原,經過風口部位滴落到爐缸,高溫渣鐵在經過風口區域過程中,粘結到1號風口小套上,由于風口小套為銅制水冷卻設施,內部充滿冷卻水,渣鐵粘結在風口小套本體上,對風口小套進行溶蝕而造成風口小套突然燒損。1號風口小套燒穿后,冷卻水進入爐內遇到高溫爐料瞬間汽化膨脹爆炸,爐內壓力急劇上升,造成1號風口小套沖出,大量高溫爐料從1號風口噴濺出來,造成正在爐外作業的1名工人當場死亡,另有3人受傷。
2.間接原因:
01
企業安全生產責任落實不到位
事故單位在“2·5”較大事故發生后,理應深刻吸取事故教訓,全力做好隱患排查和整改工作,但管理層麻痹大意,在沒有充分辨識復風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有效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急于組織對7號高爐復風,導致了“2·9”事故的發生。
02
企業工藝技術管控不到位
《7號高爐2018年2月9日復風安全技術方案》,未針對崗位操作人員制定安全防護措施和應急措施;未能充分辨識高爐長時間涼爐可能導致的各種工藝風險,并制定針對性工藝控制措施;未嚴格按“預計風量增加曲線”進行控制,從復風到風量增加到2700m3/min計劃需要10個小時,而實際上只用了4個小時,在涼爐狀態下,工藝技術管控不到位,加風量操作過快,增加了風口小套燒穿的風險。
03
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不到位
復風過程中,發現7號高爐三號風口小套漏水,理應高度警醒,加強對其它風口狀況檢查并做好預警預防工作,而事實上并未及時加強對其它風口的檢查和風量等數據的監控、調整,未能及時發現隱患問題。
事故教訓
01
較大危害因素辨識嚴重不足
事故單位對于高爐長時間的停產,爐溫大幅度下降,出現涼爐風險的程度和危害性辨識嚴重不足,風險評估和預警不到位。
02
安全防范針對措施嚴重不足
事故單位雖然制定了7號高爐復產技術方案,但應對風口燒穿等風險采取的針對性措施嚴重不足,沒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從根本上杜絕安全隱患,存在僥幸心理。
追責情況
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對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煉鐵廠廠長李某權、黨委書記肖某良、副廠長周某、副廠長曾某浪、廠長助理李某明、生產技術室主任廖某文,安全管理室主任伍某輝、7號高爐爐長王善增等8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對廣東韶鋼松山股份有限公司及總經理張某生,給予行政處罰。
節后如何做好復工復產,
避免事故發生?
這些問題您需要注意!
愿大家都能安全向前“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