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四起特大亡人火災,亡896人
1、三角襯衫廠火災,147人死亡
三角襯衫公司廠房位于紐約城華盛頓廣場上的Asch大廈的第八、九、十層,該大廈是閣樓式,在當時屬于最典型的建筑風格。工廠共有500多名員工,據報道它是紐約市該行業中最大的公司,員工大部分是年輕女子,其中很多人都是新近移民到美國,她們每周在雜亂的廠房中工作6天。紐約市當時的法律規定,建筑物超過11層,就要使用石料地板和金屬窗框,Asch 大廈只有10層高,故而使用木質地板,木裝飾和木質窗框,但這也只是該建筑火災隱患的一部分,工人們每天面對大大小小的火災危險而都毫不知情。本來,樓層面積為1萬平方英尺(929平方米)的建筑要求每層有三個樓梯間,而該建筑只有2個,建筑師很慶幸他得以通過許可要求,因為該建筑還有一條室外疏散樓梯,可與每層樓的窗戶相通,但這條通道終止在第二層而不是地面。當時的勞工法要求在可行的條件下,工廠大門應向外開啟,但Asch 大廈的建筑師聲稱這不可行,因為該建筑物門口處的階梯太窄,所有的門只能向里開。勞工法同時規定,在上班期間,工廠的所有大門都應保持開啟狀態,而報載當時該公司通常鎖閉大門,以便于時刻掌握工人的動態和防止偷竊行為。在該公司,制衣產生的碎布經常性地堆集在地板上,到發生火災的時候為止,這樣的碎布已經有2個月沒有清理了,在最后一次清理中,共有2252磅的堆積物。
工人們擁擠在Asch 大廈最高的三層中,通往太平門的走道又窄又擠,在門和電梯的前方還設置了隔斷。1909年,保險公司的一名消防檢查員曾建議該公司上班期間保持所有的門呈開啟狀態,并進行火災演習,業主卻不以為意。
1911年3月25日,快下班的時候,8樓的一個工人注意到從一個碎布桶里有煙冒出來。這種事情并不罕見,但是這一次盡管管理人員企圖以水撲救,火焰卻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蔓延。火焰從碎布堆蔓延到裁剪工作臺,又引燃了工作臺上方懸掛的成衣,很快火焰燒盡了木地板的飾線、縫制工作臺、各種隔斷,蔓延到天花板,8樓的工人向門口沖去,一個門是鎖閉的。當工人們最終設法把鎖打開,門又是向里開啟的,驚恐萬狀的工人們擁堵著,使最前面的人更難把門打開。最后,他們打開了門,沖向了樓梯,但是有些人摔倒在第七層,隨后的人擁成一團,堵塞在樓梯處。一個在街上發現了著火現象的警察跑上樓來看到這種狀況,在他的幫助下,大約125名工人從該處疏散。其他的工人拼命地跑向電梯,但是電梯已被10樓的公司行政人員搶先占用了,并沒有在第八層停下來。當電梯第二次停靠在8樓時,工人們蜂擁而入,有的甚至踩在了其他人的身上。電梯往返多次來搶救10樓和8樓的工人,以至于電梯操作員因煙氣和疲勞最終暈厥過去。
8樓有些工人爬出了窗戶,設法到達那條狹窄的室外疏散樓梯,至少有一人跌到樓下,其他人下行到6樓,從一個窗戶里又返回建筑,再從室內樓梯疏散。在8樓,有一部電話和10樓的行政辦公室相聯,一個工人曾向10樓報告了火災,故而10樓有人通過電梯進行疏散。這也就是為什么最初電梯沒有在8層和9層停靠的原因。第十層的大部分工人逃到了大廈頂部,被相鄰建筑物的人們救出,所以雖然在10樓大約有70名工人而只有一人死亡。
9層的唯一的電話是通過10樓轉接的,而10樓竟無一人想起來把火災通知9層的工人。9層有大約260名工人,同樣地,工作臺面占據了樓層的大部分面積,離開工作臺的唯一方法是先要走到建筑的最北端。坐在南端的工人必須經過所有的工作臺面才能到達太平門所在的區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碰到阻礙通道的椅子、柳條框及其他物件。當下班鈴聲響起時,一個工人想走下樓梯回家,他發現8層已是一片火海。這是9層的工人中第一個發現火災的人,情急之下,他只顧得繼續向前走。當他想到回去通知樓上的同事時,已經太晚了,火焰擋住了回去的樓梯。9層其余的工人們直到火焰燒到窗戶時才發現火災,大約150名工人沖向一個出口,其中100多人從邊道逃生,其余的工人沖向另一個出口,但是這個出口是鎖閉的,有些人沖向室外樓梯處,由于擁擠和火災產生的熱氣,室外疏散通道已經從建筑主體上脫落,幾盡坍塌,有人從它上跌落下來,尸體掉在下面的院子里。許多工人又擁向電梯,使勁按電梯按鈕,但是電梯中已擠滿了8層和10層的工人,因而有些工人跳入或被推入電梯井。少數人從纜繩上滑下,站在了電梯車箱的頂部。由于忍愛不了灼熱和煙氣,許多人爬出窗戶,徑直跳下去,他們身體的沖擊力是如此之強,不僅沖破了消防救護網,而且在混凝土地面上砸出了坑。消防隊很早就達到了現場,但是除了對建筑外部進行冷卻之外,其他的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的消防車只能撲救最高為七層的建筑火災。這場火災最終共有147人死亡。
幾乎是火災一結束,紐約市民成立了安全委員會,該委員會成了一個為爭取新法令得以通過而努力的主力軍,這些法令強制工廠和其他建筑提高其安全性。1911年6月,紐約行政長官創立了紐約州工廠調查委員會,詳細檢查所有工廠的安全生產狀態,并拔專款從事該項工作,同年十月,通過一項名為Sullivan-Hoey的法律,該法律使紐約市防火署得以成立,這是美國政府部門中的第一個防火署,同時擴大了消防長官的職權。
2、椰林夜總會火災,492人死亡
1942年,美國波士頓最有名的椰林夜總會發生火災。這次火災中有492人死亡,正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一篇社論所言,“必須采取行動防止另一起椰林火災的發生,當時也肯定應該有人能采取行動來防止這一起火災的發生。”
當時NFPA的長期技術秘書兼生命安全委員會秘書的Robert S. Moulton,寫下了一篇關于此次火災的報告并廣為流傳,以下的大部分素材都來自于這篇報告。
該夜總會是一個帶地下室的單層建筑,始建于1916年,最初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后該建筑又進行了幾次擴建,并改變了舞池上方的屋頂形狀。1942年,椰林夜總會在以前的建筑基礎上又擴建了百老匯雞尾酒酒吧間,該酒吧間是一組磚混建筑物,高度從兩層到三層及一層半不等,與原來的主體建筑之間,由通往更衣、休息室的走廊和門道連接。
原始建筑的地下室包括旋律酒吧間,是雞尾酒酒吧間的另一營業區域。旋律酒吧間的隔斷是由外包輕質墻板的輕質木框架構成,并非真正的墻體。該酒吧間的裝飾物包括彩色纖維材料、墻上的人造皮革以及頂棚上的包裝布料,另外,酒吧間和用餐/歌舞大廳里還擺放著各式仿真的椰子樹,用椰子殼制成燈具,線路隱藏在“樹葉”里。這些裝飾品都具備聲稱其為阻燃物的報告。
出口不暢。在旋律酒吧間只有一個明顯可見的出口,這是位于一個樓梯盡頭的一扇門,它通往一樓的一個狹窄的走廊,走廊之后才是門廳和正門入口;在樓梯靠近旋律酒吧間的這一端還有一扇門,從那條狹窄的走廊通往室外的街道,這個門配有專用于緊急情況下的五金件,但卻是鎖閉的;酒吧間的另一扇門通往室外的一條小巷,但被酒吧間的隔斷封死,并且門也是鎖閉的。
根椐作家Benzaquin在其名為《大屠殺》的書中所述,還有一條走廊從酒吧間通往廚房,但看來只有酒吧間的員工才知道這條走廊,因為走廊的門經過裝飾,不知情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來這兒原來確實有扇門。但是,當地消防官員在火災前的檢查報告中也把它算作一個疏散出口。其他許多門也同樣是鎖閉的,有些是向里開啟的。許多窗戶被隔斷遮擋,椰林夜總會的正門門廳則被一個旋轉門阻塞。
不斷增大的客容量。官方對該夜總會的客容量的要求是600人,沒有人確切知道11月28日晚這個夜總會里共有多少顧客。非官方的估算顯示大約有1000名,作家Benzaquin敘述說侍者在不斷增設更多的桌子,供更多的顧客使用。
過度擁擠在當時的夜總會并非不正常(可能現在也是如此)。這是商業,建立夜總會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顧客越多,利潤就越大,Moulton說他被告知這個夜總會常常爆滿,尤其是周六晚上。根據Benzaquin的說法,該夜總會正在申請一個新的執照,以允許在新增的雞尾酒酒吧間另外再安裝30張固定的凳子,但在申請批準之前,凳子就已經安裝好了,因為他們認為很順利就可以得到批準。
也許這種想法是合乎情理的,該市的執照簽發處的一個成員事后在消防局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說,椰林夜總會在沒有進行任何確定其是否符合法規要求的聽證會的情況下,就得到了最初的執照并通過了后續的幾次年檢。
12分鐘的火災。Benzaquin 在他的書中描述說這場火災只持續了大約12分鐘,火災發生于旋律酒吧間,可能是一個侍應生在挪動仿真椰樹上的一只燈泡時,不小心由手中的火柴引燃的。在官方的火災報告中,這起火災至今還歸類為“原因不明”,但是就象Moulton在報告中所說的,相對于疏散出口的不足和可燃裝飾物的大量使用,火災的確切起源變得真得不那么重要了。
由消防局長的報告可知,火焰沿著裝飾吊頂的下表面,立即蔓延到整個的旋律酒吧間,借助于可燃裝飾物,火焰到達并沿樓梯上升,通過相連的走廊一直燒到門廳處,燒穿入口,進入餐廳和夜總會的其他區域。
當大火開始迅速蔓延,人們的恐慌隨之而起,旋律酒吧間的大多數顧客沖向樓梯,這兒有他們唯一明顯可見的出口,其中許多人就死在樓梯上。這些經過樓梯從這個位于地下室的酒吧間逃生的人們,在試圖到達出口的途中死亡,尸體堆積在走廊里,如果那扇通往外部的走廊門沒有鎖閉的話,許多人也許有可能得救。
在一些敏捷的員工的指引下,一部分顧客通過那扇不易發現的通往廚房的門從酒吧間逃了出來,還有些人通過那扇通往外部小巷的門逃生。有人試圖逃往主樓,但由于火災的灼熱而未能實現。有一些人打碎地下室的窗戶逃進一個院子,另外一些人在一個巨大的冰箱中找到了避難之處。
Moulton寫到大約100人死在百老匯酒吧間通往夜總會的入口處,此處距起火處,即旋律酒吧間約190英尺(58米),他報告說火災發生時大約有200人身陷正門出口處的旋轉門。旋轉門的最大作用是減緩通行速度,火災發生時這扇旋轉門恰恰就堵塞了疏散出口。
3、天使少女學校火災,93人死亡
1958年,芝加哥天使少女學校火災中,可燃內裝修材料是導致火災蔓延的原因之一,一個走廊中的木飾邊和位于側翼一建筑中的教室的可燃吊頂為火災提供了燃料。
本應避免的問題。NFPA對這場火災的調查報告指出,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疏散設施不足。就因為這個事前完全可以避免的問題,造成了90名學生和3名修女的死亡。
當時NFPA火災記錄部門的管理人Babcock和一名工程師在NFPA的指示下對這場火災進行了調查。一年之后,Babcock寫道:“我從過去和現在一直都知道現在大多數學校的建筑設計都出自于如何保護學校的目的,確保學生和教師的火災安全。雖然法規的細化和改進是必需的,也無疑會真得實現,但這并不意味著消防工程一直是在摸索著尋找答案,實際情況是,確保火災中生命安全的實際方法已經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并且都是以多年來一直使用的合理的消防工程原理為基礎的,但人們卻往往并不采用這些方法。”
只有一個防火分區。1953年,這個學校的兩層樓建筑經改建,與另一個老的、兩層樓的、磚木混合的建筑物,通過一個兩層的、磚混的附屬建筑相連,NFPA對這場火災的報告指出,該建筑只形成了一個防火分區,形成原因是敞開的樓梯以及北翼建筑與附屬建筑之間所砌筑的隔墻上的門低于消防標準要求。
除了位于北翼建筑前方的兩個樓梯間,學校的樓梯間都是敞開式的。那些在第二層上封閉的樓梯間里,使用了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防火門,并且火災時這些門都是敞開的,因為北翼建筑第二層的走廊的三個樓梯間都通過一個普遍過道相連,第二層樓上教室內的學生在火災時實際上沒有可以疏散出去的通路。
起火點。大約下午2:25,學校通常放學前的半個小時,火災發生于北翼建筑后樓梯間底部的可燃物。二層一個教室的學生按慣例把垃圾拿到鍋爐房焚化,她們2:30返回教室,說她們聞到了煙味。她們的老師通知了鄰近房間的另一名老師。這名老師走出去找校長,當時沒有找到校長,兩個老師就帶著她們的學生,走出建筑物來到教區教堂,此時煙氣在二層走廊上已經達到了與人頭平齊的狀況了。兩個老師在教堂安排好自己的學生之后才有一個返回學校,啟動了火警信號。
學校的看門人發現了煙氣,便跑到教堂告訴那里的員工打電話向消防局報警,顯然,這名員工在報警前還耽擱了幾分鐘,消防局報告說大約2:42,才接到大約15個報警電話中的第一個電話。
火災的熱氣和煙吞噬了煙囪似的樓梯井,以蘑菇狀沖過了二層的走廊,終于引燃了走廊里的可燃裝飾材料,火災產生的熱量沖破了教室門上方巨大的玻璃橫楣,熱氣和火焰進入教室內。
逃生和未及逃生的人們。火警鈴號一響,第一層的學生們就通過五個樓梯離開了建筑物,附屬建筑第二層和南翼建筑中的學生的疏散受到煙氣阻礙,這些煙氣是經過第二層的隔墻上的敞開的門蔓延過來的,后來不是看門人就是一個消防員關閉了這扇門。
北翼第二層的學生的疏散就沒有這么容易了,他們穿過走廊到達樓梯間的過程受阻于濃重的煙氣和熱氣,有一些學生從教室的窗戶跳下,另外一些人被消防隊用梯子救下,許多人死在教室里,有些就死在她們的課桌邊上。
4、貝弗利山超級夜總會火災,164人死亡
1977年5月28日,貝弗利山超級夜總會發生火災,在這場發生于該俱樂部——自稱為“國家的秀場”的公共娛樂場所的火災中,共有164人死亡。NFPA對這場火災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以下大部分信息都來自于當時的調查報告。
火災前的現場情況。貝弗利山夜總會在肯塔基的南根塔地區是很有號召力的一家夜總會,宴會、舞會、系列娛樂表演、時裝展示會、婚禮、婚禮接待、商業會晤等都可在夜總會的“18”個功能性房間里舉辦。18上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這是用以廣告的數目,實際上夜總會有五個餐廳,一個大型的歌舞廳,一個名為“斑馬屋”的小型功能房,以及一個大酒吧。其中三個餐廳可以用可折疊的隔斷分成更小的房間。火災發生當天在“斑馬屋”內有一個婚禮招待會,婚禮舞會在大約晚上8:00結束,按時間安排,表演者應在8:30左右去歌舞廳為客人們表演。歌舞廳內估計有1200到1300名客人,這個數目是規定的安全客容量的3倍,數名顧客事后說桌子被擠在一起,桌子之間狹窄的過道里塞滿了椅子,當時夜總會總共大約有2400名到2800名顧客。
報警延誤。在8:45到8:50之間,幾個員工在已人去室空的“斑馬屋”里發現了火災,火災起于一個隱蔽著的空間,火災調查人員據此推測起火原因可能是電氣所致。
員工通知了夜總會的女招待,同時也有人跑出去找管理人員。兩名經理試圖用滅火器把火撲滅,侍應生和招待員從旁協助,結果徒勞無功。其中一個經理最后跑到女招待那兒讓她通知疏散顧客,這時已是9:00了,有人在一分鐘之后才通知了消防局。
在發現火災和員工報警之間,大約延誤了15分鐘,在疏散工作中這種延誤是致命的錯誤,同時,由于員工沒有接受過消防訓練,所以似乎對疏散程序也有一定程度的遲疑。而在開始通知顧客進行疏離的時候,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發生了,根據火災后肯塔基警局所作的訊問,侍者們當時的本能反應是要對自己所服務的客人負責,他們徑直走向在附近或在其他包房里的屬于自己服務對象的客人告訴他們離開,但他們卻覺得沒必要對其他的客人負責。通常表演進行的時候,歌舞廳就與夜總會其他部分用活動隔斷分隔開,并且沒有侍者或其他員工在廚房或餐廳之間穿行或站在餐廳包房的座席間提供服務。這就意味著為歌舞廳服務的員工當時沒有發現其他員工正在奔跑著通知顧客疏散,更沒發現發生了火災,所以他們對迫在眼前的危險全然不知。這時,有一個剛離開歌舞廳的侍應生在去餐廳工作的時候發現了這一切,于是他便決定得趕緊采取行動。
反應敏捷。在這個侍應生決定承擔起疏散歌舞廳里的顧客的責任的時候,他顯示了自己的勇氣、冷靜和機智,當他知道發生了火災便跑過從歌舞廳通往餐廳的走廊,往“斑馬屋”處看去,發現煙正從緊閉著的門的頂部冒出來。他迅速告訴一個酒吧男侍離開現場,自己旋即轉身跑向了歌舞廳。到了歌舞廳后,他告訴侍者打開房門,這名侍者也移開了走廊里的分區繩和接待牌,以便指引顧客們排隊向建筑物另一處的花房行進。
那名侍應生接著走進歌舞廳,敏捷地爬上正在進行表演的舞臺,拿起麥克風,向顧客們喊話,在災后調查中他這樣說:“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客人們指示出口標志的位置,我這樣說:‘我要你們大家都注意看那個出口標志,我要你們看大廳的另一邊,那里還有另外一個出口標志。我要我左側的客人從我正指給你們看的出口處離開,我要我右側的客人從另一個出口處離開……建筑物另一邊的一個小房間里著了火,……我認為大家不用感到恐慌,不要沖撞擁擠……你們必須馬上離開。’”
他事后說顯然有些人看他的樣子似乎以為他瘋了,但有些人確實開始疏散,這場火災共有164人死亡,大部分都發生在歌舞廳,我們無法知道如果當時沒有這位侍應生的見義勇為,還有多少更多的人會遇難。
當這個侍應生再返回走廊時,看到煙氣正向自己擁來,故而他折向另一出口。他說:“總共3個門,有一個還是鎖閉的,我試著用肩膀撞開它,但沒成功。”
人為因素。災后的詢問表明,毫不奇怪地,最初時人們普遍都沒有把火災看得很嚴重,火災初期的大部分疏散都進行的很順利,部分原因是人們都平靜、從容地按順序行進,也許有些人當時甚至還不相信一場大火正在形成。
當濃煙和灼熱降落到正試圖離開歌舞廳的客人們的頭頂上時,這些人才突然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有些人開始沖撞和擁擠,有些人被絆倒摔在地上,他們的身體堵塞了出口,一名消防員報告說他看到人們疊成兩三層高。
引起死亡的原因。火災沿夜總會的主要走廊迅速蔓延,歌舞廳的顧客沒有及時得到疏散警示,疏散通道得容量不足,歌舞廳里人員過度擁擠,這些都是促使員工和顧客未及從這場火災中逃生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當時的《生命安全法規》包含了對所有這些因素的條款要求,詳析如下:
建筑結構。A類公共場所的客容量是1000人以上,貝弗利山超級夜總會的客容量是2375人。按當時的法規要求,象它這樣未做防火保護的建筑物是不允許用作A類公共場所的,而只允許用作C類場所,即客容量是300人以下(按現在的法規要求,這樣的建筑物可用作A類,但整個建筑必須配備噴淋系統)。
疏散出口的數量。如果按每個單位出口寬度100人來計算出口數量,該夜總會應有27.5個出口單位,而實際的數字是16.5。第二層上的出口不具備法規要求的構件,歌舞廳由于本身就是個A類公共場所,故而應擁有4個疏散出口,但卻只有3個,而且事后證明夜總會在疏散門的緊急用五金件上又加了鏈子和鎖。另外,出口標志不當,例如一扇通往走廊的門看上去就象墻板一樣,其上沒有設置出口標志。
通道阻塞。歌舞廳座席之間的過道上放置了椅子,桌子安排得很靠近,過道上太多的椅子和物件使其凈寬度大為減少,餐廳外的后臺上儲有大量桌椅,影響了通往兩個出口的樓梯。
封閉樓梯間。公共場所建筑內的垂直開口應該封閉,夜總會“鏡廊”里的旋轉樓梯既未封閉也未設消防保護。
內裝修。1976年的《生命安全法規》要求任何公共場所的所有疏散設施里的內裝修都必須是A類,也就是說,其火焰傳播速度指數在0-25之間,而夜總會“鏡廊”和南北向主走廊里的裝飾材料的這個指標超過了25,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許多因素都是35年前椰林夜總會的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