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界煤礦31109機頭硐室冒頂事故
一、工程概況
31109機頭硐室位于31煤一盤區,該機頭硐室采用炮掘施工,硐室設計寬度5.4m,高度5.5m,實際高度6.2m。頂板采用“錨桿+鋼筋網片+錨索”支護,錨桿采用ψ16*2100mm圓鋼錨桿,間排距為1000*1000mm,錨索規格為ψ17.8*8000mm,錨索間排距為3000*3000mm,噴漿厚度為50mm。
二、事故經過及造成的損失
2014年8月29日14點50分左右,運轉隊工人王某向礦調度室匯報:31109機頭硐室靠近31煤集中輔運側頂板離層有響動。調度室接到通知后及時聯系生產辦和安全辦派人到現場查看。15點55分左右,運轉隊工人劉某向調度室匯報:31109機頭硐室靠近31煤集中輔運側冒頂,冒頂范圍1500mm*3500mm*2000mm。16點10分左右,值班礦領導、生產辦、安全辦相關人員陸續抵達現場并設置警戒。查看現場后,立即組織錨索隊在冒頂區域前后進行補強支護,由勝利公司處理冒落區域矸石并掛網支護,8月30日22點55分冒落區域全部處理完畢。該事故共計影響一盤區正常生產32h。
(一)直接原因
巷道頂板支護強度不足。根據鉆孔jbs7、J203、JB202-1等資料分析知,該區域上覆基巖厚度為45m左右,松散層厚度55m左右。從31煤煤層往上頂板巖性首先是約2~3m粉砂巖,其次是0.3~1.0m的泥巖與砂質泥巖,再往上是4~10m的粉砂巖與細砂巖。硐室支護時錨桿錨固端處于0.3~1.0m泥巖與砂質泥巖中,巖石長時間風化后,導致巷道支護強度降低,是出現冒頂的直接原因。
巷道隱患排查不到位。機頭硐室屬于大斷面超高巷道,巷道頂板變形狀況無有效監控手段,并且日常排查不到位,導致頂板下沉超過規定未及時發現,是出現冒頂直接原因。
(二)間接原因
巷道多次受采動影響。冒頂區域多次受連采掘進挑頂和機頭硐室挑頂擴幫等采動影響,是出現冒頂的另一原因。
工程施工期間監管不到位。31109機頭硐室設計高度5.5m,實際掘進高度6.2m,施工期間監管不到位;施工期間錨索、錨桿支護質量檢查不到位,是發生冒頂的又一原因。
三、采取的防治措施
(一)對全礦井下在用機頭硐室進行全面排查,對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處理;同時,對機頭硐室進行補強支護,確保巷道頂板安全。
(二)在工程設計時,進一步優化巷道支護設計參數,保證巷道支護強度滿足使用要求。
四、事故經驗教訓
(一)加強圖紙設計管理。生產辦進一步優化圖紙設計,機頭硐室、風橋等大斷面巷道錨索支護時應加w鋼帶,掌握頂板巖性變化情況,確保設計巷道支護參數合理。機頭硐室設計根據設備參數,合理降低硐室高度,杜絕巷道超高施工。
(二)加強隱患排查管理。對機頭硐室、風橋、切眼等大斷面、超高巷道,尤其是多次受采動影響的巷道,加強隱患排查管理,定期對頂板完好情況進行全面排查,發現隱患,按照“五定”跟蹤督辦。
(三)做好巷道頂板離層觀測管理。對機頭硐室、風橋、切眼等大斷面巷道設計安裝頂板離層儀,加強對在用巷道頂板離層監測力度,確保各巷道處在有效監控范圍內,發現離層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