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田煤礦 “11.4”瓦斯爆炸事故 案例分析
月亮田煤礦 “11.4”瓦斯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況
貴州省盤江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月亮田煤礦于1966年開工建設,1971年12月投產,礦井設計三個采區,生產能力60萬噸/年。通過技術改造,現礦井核定生產能力90萬噸/年,兩個采區生產。礦井采用斜井開拓,分區抽出式通風,離心式主扇(主要通風機),回采工作面采用U型全風壓通風,掘進面采用壓入式通風。礦井總回風量為11240立方米/分,運輸方式為大巷采用3噸低卸式礦車,主井皮帶運輸。
該礦井有可采煤層和局部可采層15層,總厚度為17.8米,現有可采儲量7438.8萬噸,主采煤層為12#層,煤層自然傾向Ⅳ類,屬無自燃發火傾向煤層。煤塵爆炸指數為35.23%-36.5%,煤塵具有爆炸性。96年瓦斯等級鑒定,絕對瓦斯涌出量57.42立方米/分,相對瓦斯涌出量38.29立方米/天·噸,屬高瓦斯礦井。礦井建有瓦斯抽放系統、瓦斯監測系統、防塵系統,配備了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和自救器。
南一采區位于礦井第二區段中部,走向長2000米,傾斜長1200米,設計能力60萬噸/年。抽出式通風,安裝兩臺G4-73-11NO25D型主要通風機(一臺運轉,一臺備用),電機功率400KW,總排風量3015立方米/分,總進風量2990立方米/分。
111013采煤工作面位于該礦南一采區第二區段南翼,走向長1100米,傾斜長170米,煤層平均傾角8o,平均煤厚1.6米,走向長壁后退式采煤法,150機組落煤,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采用單體液壓支柱、鉸接頂梁聯合支護,最大控頂距5米,最小控頂距3.8米,排距1.2米,柱距0.6米。作業規程規定工作面“兩采一準”,日進度2.4米,工作面于1997年7月15日開始回采,至11月3日止推進140米。該工作面回風流中絕對瓦斯涌出量為9.0立方米/分,抽放量為9.5立方米/分,配風量為1100立方米/分,回風瓦斯濃度一般在0.8-0.9%,采用上隅角留管抽放和高位鉆孔抽放的方法解決上隅角瓦斯超限問題。
二、事故經過
1997年11月4日零點班為生產準備班,該班作業人員的任務是檢修采面機組和運輸機,工作面維護及距采面60米的里切眼臥底。凌晨6時50分瓦檢員姜文軍在井下用電話向通風區調度員張學志匯報:“回柱時頂板冒落壓住上隅角瓦斯抽放管,處理時三根被拉斷,請上8點班的帶4寸管2根,3寸管1根到井下處理,采面瓦斯為0.4%,回風為2%,上隅角4%,局部為6%,張學志立即告知姜文軍“停止工作,撤出人員,斷電”。6時55分通風區調度張學志向礦調度簡成華匯報這一情況,調度簡成華立即通知二采區調度員楊朝貴“把工作面及回風設備電停了”。經落實7時06分前已停電。7時34分全礦井突然停電,主扇停止運轉。約在7時45分礦井地面恢復供電,調度員簡成華立即通知機電科“趕快送電,恢復兩個主扇”。7時50分二采區調度楊朝貴向礦調度簡成華報告:“機修工王家毛在集中運輸2號皮帶機頭,被里面一股風推出6米多遠”。初步判斷井下發生瓦斯爆炸(礦長、書記等都在礦調度室)。
礦調度于8時17分向公司調度匯報,公司董事長宋福林、總經理康先海、黨委書記張世新、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何剛等和救護隊趕到月亮田礦。成立了由沈彪礦長為總指揮,有關人員參加的搶險指揮部,在副井井底車場調車室建立了以礦安全副礦長付應明為指揮的井下指揮基地。公司成立了以總經理康先海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事故搶險領導小組。
9時52分,6名救護隊員首先進入災區搶險偵察,到運輸巷開口往里350米處,能見度很低,瓦斯濃度7.6%,一氧化炭為0.01%。皮帶破壞嚴重,該巷開口往里100米處發現一名遇難者,11時50分撤出。
12時50分,6名救護隊員第二次進入111213運輸巷,瓦斯為2.4%,一氧化炭為0.88%。111213外上山兩道風門被摧垮,111213回風瓦斯為5.5%,一氧化炭為0.03%,救護隊員從回風巷進入到距采面約80米處,冒頂堵巷,人員進不去。在111213外上山及111213回風巷各發現一名遇難者。
17時30分,第三次進入災區,救護隊員在20點05分測111213運輸巷:瓦斯為13%,一氧化炭為0.5%,111213運輸巷往里50米處,瓦斯為15%,一氧化炭為0.6%,沿途發現4名遇難者。到此,已發現了7名遇難者,還有36名人員情況不明。
11月5日2時40分,6名救護隊員第四次進入災區,進到回風巷距采面200米處,巷道冒頂,進不去,該處瓦斯達65%,于5時20分撤回基地。
遵照煤炭部、省委、省政府領導對“11.4”事故搶險救災的指示精神,根據救護隊員進入災區的探險情況判斷南一采區通風系統及設施大部分被破壞,冒頂堵巷,不能形成正常負壓通風,災區內遇險人員沒有生還的可能。為保證搶險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