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廠#7爐泄漏事件分析報告
1、事件經過
(1)4月21日凌晨,#7爐停運備用。5:00時,運行巡檢發現#7爐底部有滴水現象。檢查鍋爐煙囪未見明顯冒白汽;各受熱面左右煙溫無明顯溫差。
(2)5:50時,#7爐底部漏水逐步增大成線狀,因當時#7機在進行水洗工作,各參數無法比較,且鍋爐備用期間未進行任何操作,于是初步判斷鍋爐存在泄漏,即通知檢修人員到場檢查、處理。
(3)6:20時,開始對#7爐進行泄壓,并執行轉檢修的相應安措。
(4)6:25時,鍋爐檢修人員趕到現場,打開煙囪人孔門檢查為低壓爐上聯箱附近泄漏,因處于高位,無法確認具體漏點,即開始在爐內開始搭設腳手架。
(5)15:00時,搭設完成爐內腳手架,開始對泄漏點進行認真檢查,發現低壓爐第二個聯箱第五排受熱面靠#7燃機側第一、二根鰭片管距聯箱約150mm處爆裂,因泄漏點周圍的空間有限,無法進行補焊處理,經請示領導同意,將其周圍的第一排第一、二、三根鰭片管,第二排第一、二根鰭片管,第三排第一、二根鰭片管,第四排第一、二根鰭片管割去部分管段后,對第五排存在泄漏的第一、二根鰭片管進行封堵。在搶修過程中對泄漏點附近的部分受熱面管進行了測厚檢查,發現第五排第三根減薄嚴重,一并進行了封堵,搶修工作于22日3:00時結束。上水檢查未見漏點,恢復相應安措。
(6)22日3:13時,#7機發啟動令,3:22時并網運行,4:18時#9機并網。
2、原因分析
(1)從泄漏受熱面管的外壁觀察,沒有嚴重的腐蝕現象,臨近泄漏點的鰭片基本完整,沒有明顯的缺損、減薄,所以初步分析認為管束運行年久(已運行12年),長期的內沖刷造成管壁減薄嚴重(尤其是該部位處于汽水分界段,沖刷最為嚴重)是鰭片管爆裂的主因,內、外壁腐蝕則為次要原因。
(2)在本次搶修過程中,共測了泄漏點附近13根管束的壁厚,其中12根管的厚度小于2.5(原始壁厚為3.5 mm),最小為1.5mm。管壁減薄對低壓爐來講已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起碼是區域性的),是嚴重影響今后設備可靠性的重大安全隱患。但在2006-2007年度7爐大修過程中未能發現和處理,錯失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絕佳機會,以致在大修結束不久即發生泄漏,反映出我們在大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漏洞,尤其是設備狀況的檢測與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例如檢測項目的制定、檢測工藝方案與執行標準的確認、專業間的協調、工作流程的明晰化以及相關崗位職責的明確等等。所以本次泄漏事件絕非簡單的設備老化問題,而是諸多管理漏洞下的必然結果。
3、防范措施
(1)責令熱機分部在5月25日前提交針對低壓爐管壁減薄問題的檢測、及處理方案專題報告。
(2)目前電廠設備安全檢測管理的現狀為偏重于燃機熱通道部件,汽機、鍋爐的檢測也應從檢測項目、執行標準、檢測方法等各方面均需要規范、完善。
(3)今后的工作中無論是大修還是日常定期檢測或事故的檢測分析要做好周密計劃,而且在實施過程中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及時,為設備的檢修與維護提供可靠的依據,使其真正服務于設備故障的分析、設備安全狀況的評價。
(4)金屬檢測是一項特殊工種,具有較為嚴格的行業規范與要求。電廠專業檢測人員必須經相關的專業培訓,并取得相應的資質后由廠長任命上崗。另外鍋爐檢修、安技部相關人員也應進行必要的專業培訓,了解、掌握該方面技能。
(5)應明確檢測工程師的崗位職責與權限。
(6)應明確廠內金屬檢測工作的執行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