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煤業集團三礦裕公井“8·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
1、礦井概況
陽煤集團三礦現有三對礦井,發生事故的裕公井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每分鐘92.78立方米,年生產能力60萬噸,通風能力70萬噸,采用混合式聯合通風。
2、事故經過
2003年8月14日6時,三礦裕公井調度與通風區聯系排放擴二區K7210準備工作面切眼瓦斯(該工作面是臨時停工工作面,8月8日進行了“三斷”和臨時封閉)。通風區調度在接到裕公井調度的聯系電話后,告知通風隊長,通風隊長安排7人8點班排放瓦斯。8月13日,礦采煤副總工程師安排14日8點班防塵隊5人往切眼搬運探放水鉆機,機電隊2人給鉆機接電源線,恢復“三斷”。裕公井在聯系排瓦斯后沒有通知所屬隊組,準備隊仍然安排3人在回風巷倒接127伏信號線,掘四隊安排9人在13橫貫處清浮煤,補打錨索錨桿,此外,還有生產科1名技術人員跟班現場協調,礦安監處1名安監工督查13橫貫丁字口補打錨索錨桿工作。排瓦斯的28KW局扇安設在切眼對面最后一個橫貫內,南六總入風量為820立方米/分。中午12時40分,在鄰近的K7205工作面和南七掘進工作面的生產人員聽到一聲巨響,整個采區停電,隨即向井區、礦調度匯報,調度指示停電撤人,發現南五風橋被摧毀。分析判定事故發生在南六掘進工作面。
3、搶救過程
13時25分,陽煤集團及陽泉市礦山救護隊立即趕到事故礦井進行偵察、搜救和搶險工作,與此同時,省、市、公司、礦領導也及時趕赴現場,成立搶險救災指揮部組織搶救。到8月14日22時30分,全部找到了28名遇難礦工的尸體及其所在位置,由于事故造成巷道局部嚴重冒頂,通風系統嚴重破壞,有害氣體超限,給搶險工作帶來很大了困難,8月15日0點班臨時恢復南六的通風系統,15日11時40分完成了搶險救災工作,15日13時井下遇難的礦工全部升井。
4、事故原因
⑴K7210準備工作面切眼己掘進140米,斷面為14平方米,事故調查組確定8月8日切眼停工停風后,在盲巷口用臨時木板墻封閉,至8月14日封閉六天,估算切眼內積存瓦斯量約1600立方米,平均瓦斯濃度81%左右,為瓦斯爆炸提供了重要條件。
⑵進行排放瓦斯這樣危險度相當高的工作,沒有制定安全措施,應該至少7小時以上排放的工作,僅用不到1小時就盲目草率排放。
⑶排放瓦斯沒有嚴格執行停電撤人設警戒的規章制度。現場準備隊電工不知道里面排放瓦斯的情況,在回風違章帶電倒接127伏信號線。在進風側有排放瓦斯人員、有掘進隊組工人、有機電隊電工、還有生產科干部和安監人員,井下的工種基本是一應俱全,平行作業沒有統一的協調指揮,顧此失彼,現場管理混亂。
⑷帶電作業產生火花引爆瓦斯,兩名準備隊電工在回風打開127伏信號電纜接線盒三通在倒接信號電鈴過程中發生火花,其倒線位置正是高瓦斯流經區域,事故調查分析中證實帶電進線一側的線頭銅絲上有短路產生的熔珠,線頭處橡套有過火燒焦的痕跡。
5、防范措施
⑴8月15日上午,陽煤集團立即召開了由公司所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安全緊急會議,通報了事故情況,提出了防止事故和保證礦區穩定的11條具體措施。
⑵從8月15日開始,三礦全礦停產整頓,其它礦除部分采煤隊為保證民用瓦斯繼續生產外,其余生產隊組一律進行了停產整頓。
⑶陽煤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各副總經理帶領安監、生產、機電、通風等部室負責人分赴六個礦,重點對井下安全隱患和“一通三防”薄弱環節進行了督察,同時集團公司成立三個安全整頓督察組,深入各單位,對安全反思活動和井下現場整改情況進行了全面督察。
⑷9月2日,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親自主持安全大會,要求全公司迅速開展“安全教訓大反思、安全工作大整改、安全扛旗大討論”的活動,并對開展安全生產整頓和強化“一通三防”現場管理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各礦由副總以上領導帶隊,組織拉網式安全大檢查,對井上井下查出的工程質量問題和安全隱患進行整改。在現場檢查整改的同時,層層召開安全反思會,查找思想差距和管理漏洞;認真組織員工結合“8·14”事故開展安全討論和培訓,制定個人安全生產保證;生產技術部門對現行的作業規程、安全技術措施組織全面復審和完善;各礦對加強領導值班指揮、干部跟班上崗、抓“三違”指標考核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開展領導干部、通風管理人員《煤礦安全規程》和集團公司《通風瓦斯管理實施細則》的再學習、再培訓。
⑸進一步嚴格事故的追查分析處理制度,規定對發生輕傷的生產隊組全隊停產整頓;發生重傷的井區,全井區停產整頓;發生1人死亡事故的,全礦停產整頓。重傷以上的事故,由公司安監局牽頭組織,按照“四不放過”原則進行擴大分析,對在“一通三防”方面嚴重違章指揮和嚴重違章作業的人員一律開除,永不再重新錄用。
⑹四季度全公司圍繞“安全”這個中心工作以班隊為單位、以現場為落腳點、以程序化和制度化為內容,制定出到年底以前的安全保證措施,努力實現井上井下、生產輔助、方方面面安全生產無事故,及早擺脫事故的陰影,扭轉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