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网站_欧美gvfreevideosxxxx_男女激烈动图_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湯梁:在不同視角下對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幾點觀察

作者|時任瑞士再保險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官,現任大家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總經理  湯梁1


【編者按】

CRO(Chief Risk Officer),即首席風險官,該職位1993年誕生于歐美發達國家。目前,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機構設有該職位,我國的銀行業也率先設立了首席風險官的職位。隨著保險業“償二代”全面實施和“風險導向”監管制度的實行,“保險姓保”是目前保險監管與行業發展的主基調,CRO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逐漸被視為以價值為本的成功保險公司的支柱。


這個職位的具體職責是什么?未來,它將怎樣更好地發揮作用,助力保險企業管控自身風險,推動保險業回歸保障初心?自2018年第5期開設的“CRO說”欄目,陸續邀請國內外保險公司CRO共同探討保險業風控模式,分享成熟風控經驗。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由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的影響,我們經歷了史上最長春節假期,社會經濟主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生產和生活亟待恢復正常秩序。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各行各業如何在當前形勢下,最大可能地保持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核心競爭力。作為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務連續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簡稱BCM)能夠在突發事件來臨時,讓實施了BCM的社會經濟主體可以從容面對,保持核心業務繼續運轉,并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購買營業中斷保險(business interruption insurance)、關鍵人員保險(key person insurance)、網絡保險(cyber insurance)等保險產品可以作為企業BCM的一部分。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提供保險產品的保險公司,自身的BCM做得怎么樣?保險公司做好BCM工作不但可以增強自身競爭力,而且對全社會提升防災防損意識,增加社會韌性也產生非常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本文試圖從不同視角對BCM實踐進行觀察,以期提高保險行業對BCM的重視程度,并且立即著手起來加強自身BCM建設。


一、背景介紹


業務連續性管理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災備恢復計劃(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當時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都建設了備份站點,備份磁帶儲存在遠離主中心的地方,恢復活動主要是針對地震、火災、洪水、風暴等造成的物理破壞。80年代開始,災難恢復運營商的數目逐步增多,但所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統災難備份與恢復上。


“9·11”事件標志著BCM發展的一個轉折時點。在應對“9·11”事件中,摩根士丹利的表現堪稱經典。當時摩根士丹利在紐約世貿中心租用了25層辦公室,是紐約世貿中心最大的租戶。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中,得益于日常演練和及時疏散,公司在紐約世貿中心工作的3700名員工僅有6人死亡,其中有4人還是因為返回世貿中心開展搜救而不幸遇難。訓練有素的運營團隊撤離后步行到了22個街區之外的備用站點, 在世貿中心遭受第一次飛機撞擊后約35分鐘啟動了備用電腦,高級管理層也在45分鐘內到達另一個備用站點并開始指揮工作。隨即公司在一個半小時內將位于鳳凰城的信用卡電話服務中心改成了免費的急救電話中心,用于定位和搜救其3700名員工。時任公司主席和首席運營官Robert Scott有句名言:“如果你等到危機發生才著手準備去領導,就已經太遲了。”


“9·11”事件之后,以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加快了BCM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體現在法律法規制定和企業層面實施兩方面。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ISO)公共安全技術委員會ISO/TC 292于2012年5月發布了ISO 22301《業務連續管理體系的準則要求》,并于同年12月發布了ISO 22313《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實施指南》。ISO 22301是BCM的國際標準,其提供了一個管理體系,適用于各種規模的組織并橫跨所有行業。中國也在2013年采用該標準并發布國家標準GB/T 30146《公共安全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要求》。


二、理論體系


BCM的內涵一直在不斷地進化。從過去的“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災備恢復”(Disaster Recovery),到現在比較時髦的“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其核心都是在描述組織機構的應對能力。20世紀70年代的災備恢復主要著眼于數據處理,因此其管理也主要局限在信息技術部門。雖然IT系統仍然是當前BCM最重要的關注點之一, 但BCM已經擴大到了整個組織機構,涵蓋業務流程、人力資源、供應鏈等,并且發展出了成熟的方法論。


根據原銀監會2011年印發的《商業銀行業務連續性監管指引》的定義,BCM是指“為有效應對重要業務運營中斷事件,建設應急響應、恢復機制和管理能力框架,保障重要業務持續運營的一整套管理過程,包括策略、組織架構、方法、標準和程序”。通過BCM,組織機構可以建立起快速高效的響應能力和強大的組織韌性,保護關鍵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和聲譽,并持續創造價值。BCM的核心是建立一個業務連續性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 BCP),內容包括如何在既定的期間內繼續或恢復業務活動,以及響應破壞性事件的程序。BCM的關鍵實施流程包括以下四步2 


第一,建立擁有特定的知識和技能的核心策劃團隊;


第二,了解組織所擁有的資源、能力、所面臨的風險,以及緊急情況下可能需要的外部資源(例如醫院、警方、供應商),并評估這些內外部資源的可獲得性;


第三,根據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緊急情況,設定應急響應程序以控制事態發展;


第四,將計劃整合到公司的日常運營,包括定期員工培訓、定期演練、持續改進等。


BCM應對的風險可大可小,因人而異。很多自然災害(例如地震和洪水)和人為災難(例如恐怖襲擊)時有發生,但對組織機構產生最頻繁的破壞并不一定都是這些極端事件。停電、設備故障、關鍵人員損失等都存在更大的發生可能性。對于很多行業,上下游供應鏈管理也是BCM的重點關注對象,例如華為在2019年5月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遭遇了芯片斷貨及安卓系統使用限制的風險事件。由于風險處于不斷變化當中,因此風險評估必須是持續而動態進行的。業務連續性研究院(Business Continuity Institute)在2019年的一份全球調研報告3中列出了受訪者最為關注的十大風險,如表1所示。



BCM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BCM不僅僅意味著業務的連續性,更關系到企業的長期生死存亡。


三、保險業的法律法規要求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保險監管機構制定了BCM的監管規則。其出發點都是為了保護保單持有人的利益,例如持續為客戶提供保險服務,保護客戶數據隱私等,同時可以幫助政府部門應對突發事件,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美國紐約州金融服務局(New York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要求州內的保險公司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有能力恢復關鍵業務運營,BCP經過測試有效4。美國保險監督官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Commissioners)在財務狀況檢查手冊(Financial Condition Examiners Handbook)中要求檢查人員對保險公司的業務連續性及災備恢復計劃進行檢查,并訪談保險公司的首席風險官。


英國的監管機構將BCM作為最重要的監管內容之一。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手冊(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Handbook)和英國審慎監管局規章手冊(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Rulebook)均要求保險公司做好業務連續性的準備工作。2019年12月,英格蘭銀行、FCA和PRA聯合發布了關于銀行和保險公司運營韌性的征求意見稿5,預期在2021年下半年正式實施。


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 / APRA)頒布了監管規定CPS 232《業務連續性管理》,要求保險公司建立BCM體系和年度審閱,以及定期接受內部審計或外部專業機構的審閱。APRA也有權要求保險公司就BCM進行外部審計,費用由保險公司自行承擔。在發生業務中斷的情況時,保險公司需要及時向APRA匯報是否對公司運營、保單持有人和公司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此外,APRA還頒布了實務指南CPG 233《傳染病應對計劃》,其中提到“保險公司在需要的情況下,應當審閱除外責任和核保規則,并確保保單持有人了解與傳染病相關的責任保障范圍”。


日本央行在2003年7月頒布了《金融機構業務連續性計劃》,其闡明了日本央行對BCM的重視程度,并提供了最佳實踐指引。日本金融廳(Financial Services Agency)也將BCP作為監管重點之一。


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在2003年首次頒布了《業務連續性指南》,鼓勵所有類別的金融機構、金融中介機構、評級機構、交易所等采用。2006年又補充了應對傳染病的要求。


目前,我國的保險行業在業務連續性方面的監管規則主要集中在信息系統和信息技術。原保監會出臺了《保險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指引(試行)》《保險公司信息系統安全管理指引(試行)》《保險業信息系統災難恢復管理指引》等法規,要求保險公司建立信息系統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按照國家和監管部門信息系統災難恢復要求,推進信息系統災難恢復建設工作并定期進行演練,確保業務連續性。保險行業協會也在2017年底發布了《保險業災備建設基本要求》的行業標準。


值得保險行業借鑒的是原銀監會在2011年12月發布的《商業銀行業務連續性監管指引》,其對商業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的BCM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除了常規要求外,不乏諸多亮點,例如:


(1)應當將BCM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融入到企業文化中,成為銀行機構日常運營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


(2)機構設置上,設立由高級管理層和BCM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BCM管理委員會,由風險管理部門或其他綜合管理部門為BCM主管部門,業務條線部門與信息科技部門作為BCM執行部門。


(3)關注點包括信息技術故障、外部服務中斷、人為破壞與自然災害。


(4)堅持以人為本、重點保障人員安全。


(5)原則上,重要業務恢復時間目標(Recovery Time Objective)不得大于4小時,重要業務恢復點目標(Recovery Point Objective)不得大于半小時。


(6)至少每3年對全部重要業務進行一次業務連續性計劃演練;將外部供應商納入演練范圍并定期開展演練。


(7)每年對BCM體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評估,并向高級管理層提交評估報告。商業銀行應當每年對本行業務連續性管理進行審計,每3年至少開展一次全面審計。每年一季度向原銀監會或其派出機構提交BCM報告。商業銀行在完成業務連續性計劃的全行演練后,應當在45個工作日內向監管機構提交演練總結報告。


隨著外部運營環境日益復雜、科技發展和消費者對保險服務水平和時效的要求越來越高等諸多因素,筆者相信我們也會迎來與保險行業相匹配的BCM監管要求,提升行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四、中外保險公司的實踐


保險公司應當根據自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BCM工作,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從國內外保險公司對BCM的披露來看,國外保險公司大多在年度報告或者企業可持續性報告中介紹了本公司的BCM,甚至還有一些公司選擇披露單獨的BCM報告。


例如美國的保德信保險公司在官網上披露了比較詳細的BCM報告,公司的BCM著眼于一系列的情景假設,覆蓋了從小規模斷電到某大區域(美國地理上分為五大區域)的資源都不可利用的情況,其主要策略包括:


(1)設立了覆蓋整個公司的中央BCM辦公室,負責開發和維護相關政策、標準、流程及培訓;在每個部門都有專門人員(Business Continuation Officer)負責風險評估、制定和執行應對計劃。


(2)2017年新建立了兩個高級別的數據中心,并獲得了在全球范圍高度認可的數據中心認證公司Uptime Institute第三級別認證。


(3)雙重的備用工作地點(Hot Sites與Warm Sites),支持美國本土及全球業務;同時還與領先的恢復供應商合作,在需要時提供更多一重的應急辦公地點。


(4)強大的遠程工作能力,例如辦公基礎設施可以允許關鍵人員在任何地方進行辦公。


(5)2005年公司成立了傳染病預備計劃小組(Pandemic Preparedness Planning Team),由公司首席醫療官出任組長,制定詳盡的監控、應對及培訓計劃。


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則把BCM放在更加廣義的韌性風險管理中。其2019年年報有專門的“韌性風險管理”(Resilience Risk Management)章節,詳細描述了其管理架構、風險管理流程,并在2019年實施了諸多舉措。目前匯豐控股的韌性風險管理部門將原有的數個獨立部門整合,包括信息與網絡安全部、安保部、業務連續性與事件管理部、辦公場所安全部、第三方管理部、系統與數據安全部等。目的是為了在當前地緣政治、自然環境變化、科技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能夠有全局通盤考慮,并且給客戶提供不間斷的服務。


相比之下,我國保險公司的年報中對 BCM 鮮有提及,保險從業人員對 BCM 的關注度似乎也并不高,這也許也得益于我們保險行業在過往的數十年當中還沒有真正經歷過黑天鵝事件。即便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總部和主要運營地在湖北的保險公司數量較少,因此對保險公司運營中斷的總體影響也比較有限。保險行業全力以赴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除了捐款捐物,還利用自身專長免費拓展責任范圍、為前線人員贈送保險、啟動理賠快速響應機制、開發復工防疫險等。但是也要看到受宏觀經濟增速下降、居家隔離等因素影響,保險業保費收入出現了大幅度下降。例如今年 2 月份以來,全國新車業務保費同比下滑近 90%,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規模保費環比下滑超 80%,這對于險企的現金流造成嚴重壓力。而一旦疫情解除,大眾潛在的保險需求爆發式增長,保險行業如何高效優質地應對也應未雨綢繆。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以下運營方面的趨勢不可避免:


  對遠程線上工作方式的依賴度提高,甚至發展為線上全方位的經營管理模式,對云技術、云平臺的需求快速上升。


  在線下獲客的同時,加強線上獲客能力。同時由此帶來線上培訓、營銷、風控等流程塑造和再造。中國銀保監會 2 月份發布了《關于推廣人身保險電子化回訪工作的通知》, 對于推動人身保險公司利用新技術優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保全、理賠等服務全面轉向“零接觸”模式。


  區域性的保險公司需要考慮設置跨區域的備用職場。


長遠來看,這次新冠肺炎對保險公司的運營模式將產生深刻影響。如果不做好準備,在真正面臨大考時難免束手無策。


五、結語


隨著我國保險行業快速發展,保險行業將承擔越來越大的社會責任。保險公司在比拼產品、服務、償付能力的同時,需要強大的運營能力支撐。只有在保持業務連續性的前提下,保險公司才能正常運轉,持續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筆者有幾點建議如下:


第一,不僅僅是保險行業,社會經濟各主體都應該建立起良好的BCM。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高度互聯的社會,沒有單個組織或個人可以獨善其身。政府部門、大大小小的企業必須協同作戰,這不單單是為了他們自身,對于整個社會都能夠增加巨大的韌性。現在的保險公司運營已經是處在一個生態圈當中,除了直保公司,還有再保公司、第三方管理機構、IT供應商、經紀公司、分銷渠道等。如果我們想建立整個保險公司端到端的運營韌性,那我們就需要將彼此的運營韌性考慮進來。這也許將從根本上改變現有保險公司的運營模式。


第二,以人為本,保持公司與員工及客戶的緊密通訊聯系。在金融行業,員工是最寶貴的資產,也是經營活動的主體。無論在何時,建立緊密的通訊聯系有助于在發生突發事件時,保持透明度,員工和客戶能夠及時了解所發生的情況,聽從公司的統一調度,尋求幫助和維持安全感。在規劃BCP時,這也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第三,加大資金和人員的投入,不能因為一時沒有派上用場就低估BCM的重要性。如同幫助投保人進行保險需求分析一樣,保險公司應當在未來業務場景的前瞻下,做好自身風險評估和業務影響分析,將關注點從信息技術擴大到所有關鍵業務流程,制定計劃,并定期演練和持續改進。在應對營業中斷時,還需要快速決策和反應,運用創造性思維。



1.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任職公司無關。

2. 英國標準協會:《業務連續性與風險-BSI發布的用戶指南》。

3. Business Continuity Institute, Horizon Scan Report 2019.

4. NYDFS,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Questionnaire.

5. Bank of England, PRA, FCA, Building operational resilience: Impact tolerances for important business services.